更新时间:2017-05-05
昨天晚上半夜三更我又狠着心把一篇同胞的文章拒稿了。屈指算来,作为审稿人,已经有十年了,为国内外二三十种期刊审过稿件,从最初的战战兢兢到现在的从容自若,期间也是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有一些经验,总结一下,也许对投文章的作者有所帮助。
我的审稿比较严格。这种严格不是对文章的细节吹毛求疵,而是对文章的整体性要求较高。整体性是指问题提出、解决方法、结果验证之间的强逻辑性,即,立意要明确有效,证据要丝丝入扣,讨论要引人入胜,结论要坚实确定。
所有期刊都要求投稿文章要有创新性,其实这个创新性所指有些含糊,所以经常误导一些作者,我认为所谓创新性应该是指立意明确有效。立意明确看似没什么问题,每一篇投稿都信誓旦旦地在引言中说自己要解决一个重要问题,但恰恰这个自己提出的问题往往很难打动审稿人的心。审稿人最不感兴趣的就是作者自说自话的一些个性问题,审稿人最感兴趣的是领域内的共性问题。如果没有瞄准共性问题,这个立意就有不明确之嫌。明确的立意之后就是立意的有效,也就是你想要解决的这个问题是不是还是问题,如果已经被别人解决了,那么就是无效的立意。还有一种无效的立意,专指那些在已有研究上修修补补的小改进工作,这样的研究属于无限外延,不能说毫无意义,但对于优秀期刊,其立意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如果立意做不到明确有效,你的文章离被拒就一步之遥了。
证据丝丝入扣应该简单一些。现在先进的测试仪器种类繁多,一般性的检测都能够解决,所以很多作者以为把各种表征结果罗列起来就可以了,如果这样写文章,肯定跟吃自助餐一样乏味。证据绝对是要进行认真排列组合和取舍的,排列的原则就是讨论的逻辑性需要,就像西餐里上菜的顺序。有的作者分不清重要证据和次要证据,二者同等对待的结果就是该说的问题没说清楚,一目了然的问题喋喋不休。当下流行的supporting information值得一提,当你把重要证据放到SI中去时,你的文章离被拒就差一半路程了,因为审稿人很可能懒得去查看SI,我认为SI主要是给读者准备的,审稿人很可能希望在不看SI的基础上就能完全理解文章。
有了证据,有的作者就放弃了讨论,这是懒人做法。不知各位对厨艺大赛喜不喜欢,列举证据只是厨师告诉了评委他准备用什么食材,更重要的是如何把这些食材变成一盘佳肴,这是要介绍的,当然火候要厨师自己掌握。如果说立意是文章的骨架,证据是文章的肌肉,那么讨论就是文章的神经,讨论部分要让肌肉协调起来,拥立一个骨架。讨论部分是作者写作能力的 体现,要说科技论文是八股文,那么引言和讨论是最表现文采的地方,你的雄辩会派上用场,在引言打动审稿人,在讨论打动读者。过去有些知名的老期刊要求结果和讨论分开写,这其实是一个很高的要求,讨论可以体现作者的思考深度。
当你做好以上三部分,结论自然就非常坚实。结论很容易被忽视,很容易被当做摘要的复述,这是有问题的。好的结论是作者通过这个研究对某种规律、方法有了更深的认识,或者澄清了一个迷惑的问题,如果能有一些预测则更好,但这个预测要客观而谨慎。
以上是我作为审稿人十年来的一些心得。由于本人才疏学浅,至今也无缘为顶级期刊审稿,但我审稿的期刊种类较杂,最多的是材料类,还有物理和化学的,审稿也颇为不易。随着中国投稿量的快速增加,现在很多国际期刊都设有专门负责中国来稿的编辑,我也审了很多同胞的稿件。我认为,相对于发达国家,十年来我国的稿件平均水平提升并不显著,其中最大弱点是立意的明确有效性,因为我们的跟风研究太多,这样的研究往往脱离现实,是自说自话,是自我陶醉式的成果。
囿于我的专业是光学材料,我喜欢的研究论文是一种新体系或者一种新方法,方法论的研究尤为重要,当下却尤为缺少,因此很喜欢看到这方面的论文。我从来不看期刊的审稿指导,只按照自己的原则审稿,我认为如果把以上环节搞好,这个论文没问题是好文章。不过,每个审稿人都有自己的偏好,这里也许有些运气的成分。
来源:(徐耀)科学网博客
链接: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3939&do=blog&id=105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