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原创148

更新时间:2016-12-16

仅以此文纪念我在东京大学度过的5年时光,也希望我的成长经历可以让更多的朋友们了解日本留学,科研生活,以及鼓励大家敢于创新创业。



我曾经的学术生涯—纪念我曾经为之奋斗的科研生活

  



重要人物介绍

笔者spock介绍:2010年毕业于某985本科化工专业,本科期间发表2篇SCI论文,3篇国际会议论文,被东京大学、香港大学等多所大学录取,并提供全额奖学金。2010年10月入读东京大学理学系,从事纳米催化方面的研究,修士期间共发表SCI论文4篇,国际会议论文若干,其中包括JACS等化学顶级论文,相关研究被美国化工新闻,science等杂志作为亮点介绍,并被选为理学院唯一的优秀学生代表参加毕业典礼。2012年继续在东京大学从事博士研究,期间获得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JSPS-DC,每月20w日元,外加每年额外的科研经费),中国政府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全日本20人,奖励6000美金)。


笔者东京大学的导师S:东京大学理学系教授,世界知名有机化学家,H-index 94,发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Nature, JACS,ANGEW共计100多篇,拿到过美国化学会,德国化学会等国际化学大奖,并为多种顶级期刊的编辑。


笔者东京大学的助教日本人M: 东京大学理学系助教,JSPS-DC获得者,全球优秀博士毕业生最终获奖者(全球仅3人),不到35岁已经发表了国际顶级论文10余篇。


笔者东京大学的助教加拿大人Y:毕业于加拿大名校,之后拿到JSPS-PD来东京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员,3年后被提拔为助教。



留学准备

2010年9月28日,当飞机缓缓着陆,我第一次来到了异国他乡,踏上了陌生的日本,完成了我的留学申请过程,同时也开启了我的留学生活。


首先我要回忆下我的申请历程,第一次有留学的想法是2007年,那一年是我人生的转折点,2006年我以非常高的高考分数轻松考进了我们学校的王牌专业,由于心态上的放松,大学第一年我基本是在篮球场和网吧里度过的,以至于第一年的成绩非常的惨淡。进入大二,感觉一切都很迷茫,不知所措,想着是否可以另谋一条路呢,那时候开始考虑出国留学,但是并没有决定具体的国家和专业。由于第一年的学分比重比较大,即使我后来很努力的去刷gpa,努力学习专业课,我的总gpa还是不能有很大的提高。这个时候我有了新的想法,是否可以通过科研上的提高来获取好的录取呢,在那个时候出国留学的人还没有去积累科研经历的意识,学校也没有开设相关的本科生科研项目,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我找到了几位素未谋面的老师给他们发邮件,请求他们给予一些机会去跟着他们的研究生学习,参与科研项目,很幸运的我拿到了第一个老师的回复,从大二那年开始我利用休息时间和周末从事实验,前后3年,我陆续在3个教授手下从事不同方面的研究,最终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大四伊始,原本是打算申请美国的我,突然改变了想法,想试试亚洲的几所名校,一方面是因为离家比较近,再就是美国的全奖申请压力非常大。最开始我是联系了香港和新加坡的学校,尤其是香港这边,我很快就收到了香港科大和香港城市大学教授的回信表示对我的科研经历比较感兴趣,鼓励我递交申请,再后来12月的时候我收到了香港大学教授的回信,并且要飞到我的母校来面试我,我的本科教授帮我安排了面试,港大的教授对我的英语口语,面试也比较满意,后来破格给我了PHD的全奖。由于我的姑姑是在日本名古屋大学拿到的博士学位,在家人的鼓励下,我尝试申请了几所日本的名校,并收到了北海道,东京大学几位教授的回信,最终只有东京大学的教授给了我直接修士的录取。


第二年6月,在几番思量后,我决定选择了东京大学,原因是东京大学是世界顶级大学,教授也是世界顶级教授,在这里我应该能够学到更多,也可以以日本作为踏板去争取美国更高的博士录取。


初到东京,奖学金意外失去

一切看似都特别的顺利,在我出发前发生了几件坑爹的事情。第一,因为那一年是东大理学第一年接受外国直接修士的学生,所以我并不知道该项目其实是可以直接申请到MEXT(日本文部省奖学金),所以在申请的时候我为了省事,放弃了这个奖学金的申请,后来入学的时候,发现整个学院只有我一个人不是MEXT奖学金生,在出发前学院还通知我拿到了吉田奖学金,最差也是RA,每个月有18w日元的生活费。但是当我进入实验室,教授告知我,吉田奖学金最终全东大只有一个名额,最后一轮筛选我被刷掉了,然后RA的话,教授自己弄错了,只有博士生才可以拿到...就这样在我到达东京后,我得知了我的奖学金无望了,巨额的学费生活费,我该怎么办呢?父母很快汇好了第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并且告诉我不需要担心钱的问题,但是原本可以靠自己的能力拿到全奖,现在却只能依靠年迈的父母,我觉得特别的内疚,所以我发誓一定要加倍的努力,然后尽量节省开销。


拼命做实验换来第一篇学术论文

2010年作为一名东大的自费留学生我开始了我的留学生活,实验室常规的工作时间是早上9点到晚上9点,然后只有周日是休息日。作为实验室第一名外国人大学生,我压力真的很大,要和一堆东大本科的人竞争。幸运的是教授给我指派的负责人是加拿大博士后Y桑,这是一个完全不会日语,也不喜欢与人交流的韩裔加拿大人,每天除了教我仪器的使用,其它时间我们基本不说话,即使我们住在一个楼里,他也不愿意一起下班回家。那个时候我真的觉得很孤独,为了减缓自己的这种感觉,我打算将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科研中,第一年下来,我基本上每天都是7点就到达研究室,然后平均凌晨1点左右离开研究室回家,东大的校门每天是0点30就关闭的,我每次都是将自行车提前搬到校门外,然后自己1点左右翻墙出去。


从2010年9月末计算,大概3个月时间,我瘦了有30多斤,每天早上起来吃一包30日元的泡面,中午的话骑车急忙赶回家,自己挑选一样最便宜的青菜配米饭吃,晚上的话大概也是这样,我记得最夸张的一周我只花了800日元用于吃饭,一锅咖喱吃了3天,然后更多的时间都是吃国内带来的木耳、香菇。记得来日本之前,看过一个纪录片叫做我的日本留学生活,觉得那里的主人公非常的辛苦,自己也曾经设想自己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呢。


2011年3月,经过了几个月的努力,我基本完成了来到东大第一篇文章的数据,虽然工作都是自己独立完成的,但是依据实验室的规定,第一作者一定是Y桑,因为他是我的负责人,但是自己始终觉得有点不公平,不过大家也都是这么过来的,也就忍下了。文章最开始被投到了德国应用化学会ANGEW,但是由于文章太专,后来被拒稿然后直接被推荐送到了一个IF=5~6之间的杂志,我的第一篇文章就这样顺利的发表了。因为这篇文章,我和加拿大人之间的关系也有所改善,偶尔也会谈论一些家常,也因为他的帮忙,我的日语没有任何提高,反而英语口语越来越流利。可能是几个月的忙碌没有得足够的休息外加餐食不能够得到很好的营养保证,文章投出去的第二天,我就累倒了,一个人请假在家,不知不觉就失去了知觉,后来被朋友送去了医院才发现高烧40度,当时已经抽搐了,也算是捡了一条命。养病期间,Y桑给我买了很多高级的水果还有零食,这是我第一次品尝到了日本的高级食品,当时真的非常感动,第一次在异国他乡感受到了温暖。


311大地震

没想到大病初愈的我就经历了另一件大事!


2011年3月11号,日本发生了特大地震,并且引发了海啸和非常严重的核泄露事件。我还记得当时地震发生的时候我在过柱子,因为日本经常发生小规模的地震,所以当时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地震持续了十几秒的时候我发现日本人已经都跑光了,然后周围的仪器还有药品都倒在了地上,一片狼藉,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是特大地震,然后也冲了出去。地震的第二天,实验室的欧美博后就都飞回了本国,我还是照常地去实验室做实验,但是由于地铁停运,实验室能来的人非常少,十分的冷清。


大概是3月14号左右,伴随着核辐射,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抢购机票准备回国,父母那边也催我尽快回国,我查了下当时的机票,平时六万日元的机票被炒到了接近二十万,而且也基本买不到,很多人都睡在机场大厅,等待飞机起飞前的退票。


根据日本政府当时的规定,外国人如果想要往返日本需要再入国许可证,我和研究室的一个中国博后第二天就赶到了位于品川的入管局,我们大概是上午10点左右到达的,当时整个入管局周边都被外国人围起来了,后来听说当天有5000多人排队,我们从上午10点一直等到了下午5点下班的时间也没有排到,后来工作人员一直加班,我们大概6点左右拿到了再入国许可,然后当天晚上在朋友的帮助下,我和博后买到了两张从大阪飞往北京的机票,第二天早上凌晨我给教授发了信说要请假回国,然后5点我们从东大出发,先是到了东京站,然后乘坐新干线到达了大阪,然后在大阪吃过午饭后乘坐飞机离开了居住半年的日本。在机场的时候有一种离开了就再也不会回来的感觉,犹豫了半天我在机场的餐厅点了一份海鲜饭,这应该是我来日本之后第一次品尝到日本特色食物吧。东京—大阪—青岛—北京—大连,第二天的中午我终于回到了家乡,有一种逃难的感觉,国内的新闻报道得特别夸张,当时父母见到我的时候特别有生离死别的感觉...


地震后的生活

在国内的一周时间,我从通信群里得知很多东大的同学都选择了退学回国工作或者是重新申请去欧美,我当时也犹豫过,但是自己这时候也发现了几个新项目,在和家人商量之后我坐上了回东京的飞机,当时正值核辐射闹得最厉害的时候,大家都往国内跑,以至于我回东京的时候,偌大的波音738飞机上只有几十人,而且大部分都是空的。


回到东京之后,由于核辐射的原因,东京的蔬菜还有饮用水都十分紧张,而且价格是平时的几倍,因为那时候我还处于生活拮据期,所以买菜的时候,也只能挑选来自茨城的青菜(日本的青菜一般一包是150,由于辐射,茨城的青菜只需要50,而西部来的菜要300左右)。当时有一种特别苦逼的感觉,自己就想着原本可以在香港吃香喝辣,现在却一个人忍受着这一切,只能当做上天对于自己的一种考验吧,如果我能在学术上取得一定的成绩,这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意外发现新项目,却遭到教授们的质疑

2011年5月左右,我完成了自己的第二篇文章的发表,原本可以投到更高的期刊,但是因为教授的私人原因(学术圈经常会有特刊为了给学术大牛祝寿),我的文章被投到了一个三流期刊(邀稿),这一篇文章还是我自己独立完成的,但是教授还是把第一作者给了Y桑,因为这个原因,我和Y桑产生了矛盾,我和Y桑两个人用英语争吵过,他也承认自己不应该占据一作,但是这一切都是正教授S的意思,他也没有办法。


大概是同一时期,我在一次偶然的试验中发现了核磁共振谱图中出现了一个奇怪的峰,经过分析和猜测,我们大概知道了这个副产物。我将邻苯二醇和苯乙胺放在了一起,在白金纳米催化的条件下,得到了亚胺,大家当时都认为邻苯二醇被氧化生成了苯琨,而生成的苯醌作为强氧化剂将苯乙胺氧化了,然后教授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简单而且没有任何研究意义的反应,勒令我停止。众所周知,DDQ是非常强的氧化剂,因为强吸电子基增加了它的氧化电势差,但是我当时用的是没有取代的苯醌,氧化电势非常低,为此我做了一系列的对比实验,发现即使用DDQ这种超强氧化剂,也无法得到我之前拿到的产物。事情越来越有趣,我私下继续着自己的研究,之后我将反应物由伯胺换成了仲胺,现阶段这个反应是氧化反应中公认的难点,没想到我发现的体系经过优化后,竟然可以得到目标产物,我将这个结果报告给了助理教授M桑和博后Y桑,大家都认为这个一个非常振奋人心的结果,在3个人的努力和劝说下,正教授将这个作为我的主要课题并正式开始全面得优化,前后接近一年的时间里,我对此反应优化了近千次,每次都是20个小时的反应周期,最终我成功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例纳米有机协同催化体系,而且这一体系可以模仿生物酶催化胺的有氧氧化反应,并且底物扩展催化活性都远超过了酶。


被迫留下读博,只因论文发表受到威胁

时间来到了2011年底,按照自己来日本之前的计划我已经打算修士毕业后去美国或者德国马普所攻读博士学位,准备开始复习英语开始博士的申请工作。在第三篇论文投稿前夕教授找到我单独面谈,他先是问了我未来的打算是否有兴趣留下读博士,然后和我说如果我可以留下来他愿意立即开始提供奖学金并且可以尽可能高的去试投我的第三篇文章。我大概和教授表述了自己的计划,教授的脸色越来越难看,最后话锋一转开始挑我论文中的问题,比如说反应体系中所用的溶剂不够环保,催化剂的量比较高等等(我们是做基础研究的,发表论文根本不看这些),然后和我说从这些方面考虑,这篇文章不应该是一区文章而是三区(当时原话是JACS变成了Synlett),并且说如果这样的话,第一作者应该就不是我的了(实验室修士第一年就发表3篇论文的我是第一个,而之前的情况一般从第二篇文章开始都是学生一作,再就是这篇文章完全是我自己发现的,没有任何人的帮助)。


我当时觉得教授态度的突变就是想逼我留下来读博。就在那个时间,相继有两篇有关伯胺氧化的文章发表,新颖性和催化体系活性都远低于我的发现,但是这两篇文章分别被两个顶级期刊接受,所以教授的评价是错误的,但是在日本论文是否发表确实是教授说的算,我也没有办法反驳他。为了缓和气氛,我和教授说需要和父母商量下,那一周时间我也联系了实验室的几位博士后前辈,大家都劝我离开这里,因为实验室的氛围太压抑,但是考虑到经费的问题还有第三篇文章的发表(这篇文章大家都认为可以冲Science或者Nature,最差应该也是JACS,这种级别的文章,只需要一篇就可以找到一个副教授以上的教职,甚至很多人这辈子都没有发表过),一周后我答应了教授,很快的我的论文开始了漫长的投稿历程。


漫长的投稿经历开始,相继被顶级期刊拒绝,最终圆梦

经过讨论,论文首先被投到了影响因子20左右的Nature Chemistry,然而文章刚送到主编手上就被拒绝了,理由是这只是一篇强氧化剂氧化的文章,但是这些评论很明显是错误的,后来我才知道正教授S和期刊编辑关系不好(我的教授是一个很自大的人,所以经常去投诉各种期刊送审系统之类很垃圾,所以全球范围内很多知名化学家都是他的仇敌)。紧接着我们将文章投到了JACS,作为化学界第一把交椅,能在JACS发表一篇论文是很多化学人这一辈子的梦想,所以如果能够中选,这将完成我作为一个化学人的梦想。


文章送审后很快我们接到了副编辑MIT的G.C.Fu教授的回信,大概1个多月后我们收到了3位审稿人的意见,其中一位对文章给予了超高的评价,认为这是JACS中前5%的好文,另一位审稿人就反应机理提出了很多问题,但是最终也是同意发表,然后最后一位审稿人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是必须分离所有的产物,不能提供GC收率。做有机化学的人其实都知道,亚胺是一种非常不稳定的化合物,极易在分离过程中分解,所以几乎所有的文章提供的都是HNMR或者GC收率,当然我们也不例外,而这位审稿人要求我们分离全部的产物,这很明显是一种歧视。之后教授S和Fu教授进行了交流,说明了问题,但是Fu教授执意让我们进行分离,目前为止世界上并没有特别有效的快速分离亚胺的办法。就这样教授给我布置了任务,只有解决了三位审稿人全部的问题,文章才有可能再次送审,我也开始了漫长的补充实验阶段。原本我们投稿的是通讯类文章,一般文章因为有足够的新颖性所以不需要详细探究完整的反应机理,但是审稿人希望我们确定反应级数并且给出具体的反应原理。这显然超过了普通通讯文章的要求,而且教授要求我所有的反应动力学数据,每个数据要重复4-5次来确定平均值,这样加起来我需要在短时间内做400-500个20个小时的反应,并且完成测试拿到最终的结果。


我因为这事情压力很大,就和助理教授M抱怨了几句,当时他直接回复了我一句,不就400多个反应么,小意思。可能大家想象不到那种压力,我教授是一个push的人,要我在一个月内完成这一切,这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这事情我用英语和M吵了起来,意思就是说让他别说风凉话...那段时间我基本上每天都在重复以下的过程:开反应-停反应-测试...最终我按期完成了第一个难题。第二个大问题是亚胺的分离,我尝试了多种分离柱子,包括酸性硅胶、碱性硅胶、中性硅胶、混合型硅胶、氧化铝粉末、纤维素等等,而且优化了20多种过柱子所用的溶剂,柱子的长短(可以控制停留时间),甚至后期也尝试了多种混合溶剂,优化了溶剂的种类还有比例。然而尝试了这么多分离方法后,亚胺还是分解了。之后我也尝试了直接蒸馏,但是由于反应中有残留的催化剂,这种方法得到的分离产率远低于GC收率。


最终经过了数百次尝试,我发现了一种方法,第一先用中性硅胶短柱迅速过滤一遍粗产物,而且溶剂一定要用乙醚,分离后再用特殊的蒸馏装置,这样可以得到基本纯净的亚胺。经历了几个月的实验和改进,我们在半年后再次将文章送审到美国化学会,这一次只用了五天时间,教授就收到了编辑的回信,文章直接被录取。还记得我是早上上学的路上收到教授转发的录取信,当我看到accept这个单词的时候,不禁泪奔,真的是太不容易了,我的第一篇一作文章,也是我的第一篇JACS。这篇文章发表后,迅速成为了那段时间的科学热点,文章相继被Science还有美国化工新闻等主要杂志和新闻报道,在那之后也有不少知名研究室跟踪了我的科研工作。


第四篇文章轻松终稿,东京大学理学第一修士毕业

仅仅两个月后我的第四篇文章,有关协同催化体系的应用文章也被国际著名期刊接收,并且也被synfacts刊物highlighted。2012年8月,我还记得当时东京接近40摄氏度,我穿着一身正装参加了我人生第一次如此正式的论文答辩,当时现场有上百人,还包括了接近20位东京大学化学相关的教授们,有一种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感觉……20分钟的自我陈述外加15分钟的问答阶段,先后有近10名教授对我的工作提出了各类问题,同时也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几天后答辩结果公布了,答辩轻松过关,并且我被选为东京大学理学院唯一的代表参加入学典礼,由东京大学校长亲自给我颁发学位证书,这是一种莫大的荣誉。东京大学10月的毕业式是在安田讲堂中进行的,当我穿着硕士袍站在台上的那一刻,我长吁了一口气,觉得这两年来的努力值了,而且我当时心中暗下决心,3年后当我博士毕业的时候我还要站在这里,一样要成为东京大学最优秀的博士毕业生!


博士入学迎接新的挑战

时间来到了2012年10月1日,从那时候开始我正式成为了一名在读博士,先说说发生在9月的那场博士入学考试。东京大学理学的博士入学考试分两种,第一种是针对外校毕业的硕士,需要笔试还有面试,而且极少有人通过。我参加的是内部的博士考试,只有面试,在40分钟的时间里,我要面对10多位东京大学化学相关的各位教授,先做20分钟左右的报告来讲述自己的博士研究计划,剩下的时间教授们会轮番针对我的计划进行提问,只有给出满意的回答才能够通过考试。这一年一共只有3名考生进入到面试,我是第一个进入考场的,我提出了两大类的课题,第一类是非均相协同催化,延续了我之前的研究,第二类是新型纳米材料的开发。由于在场的教授都很熟悉我(硕士期间做得比较好,基本上大家都对我有印象),问答阶段刚开始,某位教授就开始提问了,大概是这么说的“我前几天看过你的硕士毕业论文,非常得优秀,相信你在博士期间一样会取得优异的成绩,大家都可以放轻松一些”,话音刚落,在场的教授都笑了一起,所以感觉这次的考试其实就是走过场。后来发榜才知道,一共录取了2个人,都是内部的硕士。


发现全新的concept,期待人生的第一篇science或者nature

由于我硕士后半段的成果都是因为邻苯二醇的帮助,所以我一直好奇一个问题,就是这种小分子化合物是否可以稳定极为不稳定的金属纳米颗粒呢,一般来说这是不可能的,因为金属微粒很容易聚集成块状金属,从而达到能量的稳定状态。出于好奇,我做了一个实验,我加入了很多邻苯二醇在瓶中,然后将他们溶于四氢呋喃的溶剂中,之后我先是加入了还原剂金属硼化合物,然后加入了金属盐,在催化剂的作用下,高价金属被还原成了0价,颜色也从黄色变成了黑色,令我惊奇的是:我得到的不是黑色金属块,而是透明的黑色金属溶液。之后我将溶液进行了STEM和SEM的测试,发现了很多细小稳定的纳米粒子,从而证实了我的猜想,那就是小分子化学物是可以稳定金属粒子的。我将硕士期间发表的JACS中的催化体系和新的材料合成方法结合后,得到了一种均相得透明金属纳米溶液,之后我检测了这种溶液的催化特性,针对同一个反应,这种溶液可以在无任何添加剂的情况下,提高了几十倍的催化效率,并且以往的催化剂制备流程需要2-3周,而现在的新型催化剂只需要5分钟时间就可以完成。我将这个结果报告给了助教M和教授S,他们特别生气,认为我不务正业,因为我们研究室是必须用高分子做负载来制备纳米的,而我现在并没有使用负载。在我看来,这并不仅仅是一个催化剂,而应该是一个新型的概念,那就是很多小分子都可以用来快速高效的制备纳米材料,而这些小分子和金属纳米在融合为一体后,可以广泛的应用于各类反应体系中。


在多番劝说下,我说服了助教M,同时我们也查询了很多文章,发现确实这是世界上第一例类似的催化体系,而且在概念上这篇文章应远高于之前发表的JACS,更何况从催化活性的角度来说,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的高度。在经过了上千个反应的优化后,我成功的完成了该反应体系的优化和研发,可以将它的优点总结一下。


1.制备方法极其简单,哪怕是小学生也可以在10分钟内轻松制得。

2.成本非常低,因为所有的加入的材料都是反应中必须的,没有造成任何的浪费。(一般的材料需要用额外的负载去稳定纳米,否则纳米根本无法表现出催化活性)。

3.最终的催化活性不但远高于之前报道过的所有的催化体系,而且它的活性还有底物的适应性远高于生物酶。

4.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块状金属可以迅速溶解于该溶液体系直接得到微小的金属纳米粒子,而且该粒子并不需要额外的负载去稳定它。


以上种种优势和现象都预示着这篇文章的超高端性,后来我在日本化学会上做了报告,讲述了这篇文章的concept还有基本的成果,当然在场的10多位教授都争先提问,并做出了非常高的评价,我也因此拿到了日本化学会特别演讲奖。在我看来,这篇文章会成为我学术生涯的一个里程碑,很可能靠着这篇文章我就可以直接拿到国内的正教授。当时我对自己的规划是毕业后直接申请哈佛或者scripps的博士后,然后直接回国全职任教成为一名化学教授。


教授雪藏文章,逐渐研究出更多的成果

然后一切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顺利,教授让我写好了文章但是迟迟不肯发表,原因就是这个领域和他之前的研究是不相关的,他觉得这种文章不应该发表,之后这篇文章就被雪藏了。接下来我又开发了几个催化体系,而且催化效果都是全球范围内最好的,但是他都不是很满意,总觉得这些体系很简单(然后后来事实证明,我发现的那几个反应有人用更复杂的方法做出的文章都发表到了JACS上)。大概是博士一年级的下学期,教授给我分配了一个学生(一般日本的博士生都需要带一个硕士或者本科生),这个人是北大来的,也是中国人,我将手上发现的新课题给了他,当时教授答应我的是,我负责来指导,这个学生亲自去做,文章发表的话,我是第一作者,这个学生是第二作者,而且这篇文章可以作为我论文的核心部分,我用腾出来的时间去开拓新的领域,这个学生很快就上手了,而且我们将一个反应做成了一个体系。就这样,我的博士一年级二年级基本上是每天和这个学弟一起做研究,然后我们录取也有3-4篇文章可以发表。


由于这期间不错的研究成果,我接连拿到了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和中国政府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这两个奖分别是日本和中国针对学生能给予的最高的学术奖励。




教授无理要求延期,只因希望我为他开拓更多的新领域

时间来到了博士三年级,这个时候我手上的数据其实已经完全够我博士毕业了,一共有三个大的章节,而且每个章节有包含多篇小文章和总结性的大文章,那时候我找到了教授希望他可以给我推荐博后的导师提前联系好毕业的出路,但是教授很生气,他认为我做的所有的东西都是硕士的延伸,不能作为博士的论文,让我从头开始找课题(当时感觉自己被欺骗了),而且要我去做物理或者生物(我们是纯化学研究室,研究室没有对应的仪器也没有任何人指导我)。在我之前实验室的所有人,很多人博士的课题都是接着硕士做的,甚至有的人硕士加博士只有一个课题,大家都毕业了,我当时觉得教授对我的要求太高了,因此我决定和助教M谈谈。助教M也觉得这件事情很不公平就替我和大教授S反应了情况,但是得到的教授的震怒,他当时回话是“我是教授,东大的教授,钱是我的,你必须做我说的”。那段时间我很郁闷,我就去找助教M理论,但是可能后来助教M也烦了,毕竟事不关己,他竟然和我说“发现反应很简单呀,你把桌子上的药品混在一起,搅拌下,说不定就有什么新反应”当时我的学生就在我的旁边听我们的讨论,当场是直接笑喷……再后来M和我说:“你可以混日子,反正成果是一定够毕业了”,从那时候开始我就每周只做2-3个反应,而且都是无结果,就这么开始了混日子的生活…


这期间,我几次和教授反应自己以后需要文章,希望教授尽快将压在手上的论文投出去,但是教授不但不肯投稿,还威胁我(我拿的是JSPS奖学金,每年学会会给教授上百万的科研经费的,教授希望我延期,一直做到奖学金结束,如果不同意,那么就不让我毕业)。那时候研究室做的最好的日本学生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那个小哥硕士就发表了2篇国际顶级论文,但是比较特立独行,不愿意做教授给的课题,都是自己创新,他比我早半年入学,教授威胁他之后他直接不来研究室了,过了几个月,直接退学了…(这个小哥是研究室唯一一个做的比我多的,JSPS DC1,外加多篇顶级论文,我们都觉得他是化学天才)。毕竟寄人篱下,即使教授这样的威胁我,我也没有直接起任何冲突,那段时间我就在慢慢的做实验,然后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创业上。


和教授矛盾升级,最终选择据理力争,希望学校能够公平解决此事

我还记得是2014年10月中下旬,突然我接到了学生的电话说教授把他换到了别的房间,由日本学生带他了,并且课题也一起带走,我当时特别生气,因为毕竟是我自己的博士论文核心部分,所以直接给教授发了邮件,教授的回信说,研究室是他说的算,文章并不是我的,而是教授的,所以教授愿意给谁就可以给谁…我接连几天都没有去研究室,缓和了几天后,那是一个周一我刚到研究室,教授就找到了我,指着我就开骂,大概的意思是可以归纳为,我们都是他的slave,必须听从他的,不然的话他可以随时取消我的签证。我忍了快五年,那一天终于爆发了,我直接站了起来,瞪着他,说了一句:我不是你的奴隶!然后直接跑掉了。思考了几天之后,我决定去学校投诉教授的power harassment,还有那段时间发生了一件事情,研究室的一个博士生因为数据造假面临无法毕业的问题,但是文章已经早早的发表在JACS上,教授不但没有撤回这篇文章,还刻意隐瞒了这件事情,并且最终让这个人顺利毕业。我觉得这是非常不公平的事情,如果真的要闹的话,我宁愿放弃自己的学位去揭露这件事情。


就这样我离开了我热爱的东京大学,这个我曾经奋斗过四年多的地方,而且留下了一辈子的遗憾,那之后我再也没有回到过研究室,以前熟悉的一切也越来越陌生…


笔者更多创业历程,请看下期...



————————————————————————————————————————

作者:spock spock

来源:知乎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472563/answer/90069483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