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原创143

更新时间:2016-11-30

今天看到网上一篇“天宫二号动力能源舱系晨光厂研发””的报道,有关内容摘录如下:……天宫二号上天后,将完成变轨等一系列动作。而为变轨提供运行动力保障之一的是动力能源舱。……动力能源舱核心部件——大型燃料贮箱膜盒,是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四院南京晨光集团研制打造。……贮箱膜盒实际上是装燃料的容器。燃料需要排放、加注,盒子也要随之压缩、拉伸,所以膜盒"长"得就像个可伸缩的手风琴风箱……”。欣喜之余我不禁联想到8年前解决贮箱膜盒焊缝的无损检测难题的那段往事。

   

2007年下半年的一天,我参加一个会议,旁边坐的正好是晨光集团工艺研究所的老周,我们很早就熟悉,于是聊起来:最近忙不忙?他说很忙,为解决一个无损检测难题已在全国跑了大半年。我问什么难题?他说就是贮箱膜盒焊缝的无损检测,找遍国内知名的无损检测单位,用射线、超声波、电磁各种方法、各种仪器都试过,没能解决。我请他把贮箱膜盒焊缝的结构画给我看。散会时我跟他说,我可能能够帮你解决难题,一周后我提一个初步方案给你。

       

一周后,我提出了初步方案:CR技术+特殊工艺+特殊工装。方案提出后,老周约我去晨光厂做一次答辩,会上各方反应不一:有相信的,有疑问的,有否定的,会场气氛并不太好。但最后还是同意进行试验,并给我所在单位很少一点试验经费。对费用多少我并不在意,因为是国企对事业单位,都是国家的!我着急的是赶快把问题解决。据说无损检测不解决,上海航天不允许膜盒投产,已经等了一年多了。

       

随后就按我制定的方案进行试验,过程中有不少曲折,但最终取得正果。2008年8月试验完成,10月召开了评审会。这是一个重量级的评审会:国防科工委下属几个系统的无损检测中心负责人都来了,中国特检院林树青院长也来了,并担任了专家组组长。评审结论是:通过!

       

随后,膜盒投产。再往后,嫦娥二号、天宫一号上天。

       

该项目的难点:一是膜盒结构特殊,球形焊缝在端头,直径只有0.6mm,用超声和电磁都难以实施,只有射线检测有实施的可能性;二是绝对灵敏度和分辨率要求太高,要求检出的人工缺陷是直径0.1mm的孔和0.05mm的短丝,不仅系统分辨率要高,而且图像必须放大才便于观察评定。三是边蚀效应非常严重,如果按照常规射线照相工艺,连焊缝都看不见。通过试验,确定了能够满足要求的工艺、工装、射线源、CR系统、曝光参数、CR扫描参数,以及操作方法,为工艺规程和操作规程的制订提供了依据。

       

我在无损检测行业工作了30多年,实践经验不可谓不丰富,理论上的浸淫也比较深,加上2004年以后组织每年一次的远东无损检测新技术论坛,对国际上无损检测新技术发展了然于胸,所以能够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获得成功。

       

写这篇短文除了满足一吐为快的感觉外,也想表明一个意思:航天所获得的成就也有中国特检系统无损检测人员的贡献。



——————————————————————————————

作者:强天鹏(科学网博客)

链接: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4944&do=blog&id=1003411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