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原创128

更新时间:2016-11-30

刚刚完成连续三年对狼山的野外地质考察,我正开车奔驰在返回青岛的路上,收到学生发来的感想,这也让我浮想联翩...

因为明年秋天我就退休了,这位同学是我在中国石油大学指导的最后一名硕士研究生。因为本科成绩较好,他于2013年秋天就被推免为地质学专业硕士生,在2014年入学前的暑假就开始跟随我到狼山进行野外地质考察,然后又于2015年9月和2016年9月继续跟随我到狼山进行野外实地研究。然而,由于某些原因他曾经对地质学和自己的未来产生过动摇,认为地质学并不科学,特别是同一种现象竟然在发表的论文中发现很多完全不一样的认识或论断,这导致他多次企图放弃地质学,因而也长期处于迷茫之中。


从2014年了解了他的情况后,我就经常与他谈心,并通过微信、电子邮件等方式互动。甚至在深夜发现他发到朋友圈中的感叹有某种消沉情绪,我就立即互动表达我的看法,以便让他从旋涡中走出来。我尝试了多种方法,但见效甚微,这也让我一度非常担心。他爱好文学和历史等,喜欢读书且非常自律,善于思考社会问题,在很多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认识,也因此产生了不尽的烦恼。为了帮助他彻底摆脱迷茫,我多次与他长谈,寻找共同语言和突破口。我发现他并非厌恶地质学,而是看不到地质学的科学性,因而让他无法说服自己继续学习地质学并以此为职。既然他讲道理,我就一定能用自己的工作让他看到地质学的科学性!


我明确指出:不能因为看到有人糟蹋地质学就认为地质学不科学,至少还有老老实实做地学研究的人给你做榜样。我对他允诺:你跟着我脚踏实地地学习地质学,如果你发现我的哪一步工作不踏实或不科学,你就立即指出来,我就承认地质学不科学...


经过三年三个轮次的狼山野外地质工作,我发现了他内心深处的变化,至少他已经走出怀疑、失望和迷茫的泥潭。特别是在刚刚完成的狼山野外地质调查工作中,他已经展示出独立分析地质现象的能力,而他老老实实的工作态度也让我看到了希望。我多次对他说:你看我现在地质学的野外综合能力很强而且理论分析思路清晰,这不是因为我聪明,恰恰是因为我老实和勤奋。我老老实实地到野外去考察,而且尽量多爬山多观察不去走捷径...


在半夜里看了他对某些地质现象的思考后,我用微信告诉他:只要你愿意,你会是位出色的地质学家。朋友们看看他的思考是否已经显现出地质学家的潜质?


我对自己作为第一位老师和第二位老师的工作也基本满意,但我知道:我仅仅是完成了自己应尽的义务,引导并陪同他置身于大自然中一起学习而已。首要因素是他自己一直尝试改变自己,而促使他质变的最好的老师是我们共同的第三位老师--大自然!

下面是学生写的长信的一部分,征得学生同意,我掐头去尾并稍微改动几个字,将主要部分放在这里与同仁分享:
   ......
我们都知道地质学是一门直接研究大自然(小到尘埃,大至宇宙)的学科,它需要我们具备相对丰富的包含地质原理在内的生活经验,各种地质现象接触的越多越有利于理解和应用,而非停留在理论的表面上。同样的现象,在书本上是线条分明、层次清楚的,这是地质工作者在透彻地理解地质现象之后将某一种主要的地质原理抽象化、精简化的结果。然而,在大自然中各种地质现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有的现象相似却有着截然不同形成机理,有的面貌迥异却主要是同一地质作用的结果;有的现象被表层风化和改造后面目全非,有的现象和别的现象结合在一起发生了“1+1>2”的反应,有的现象看似十分符合书本模型但是仔细观察后就会发现这是新的问题……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具有“去伪存真、逐渐积累、不断更新”的能力!

为什么要这么注重野外地质工作呢?因为地质研究工作都是立足于地质学基本原理,而这些原理是前人从大自然中反复观察、研究、总结、检验而得到的。这一过程本来就不是无懈可击、毫无漏洞的,仍然需要我们在最新的理论基础上重新观察、验证,用哲学的语言叙述就是:在真理的长河中只有相对真理,没有绝对真理,没有永恒不变的对与错!既然如此,将书本知识奉为圭臬、践行不悖的治学态度就很值得商榷了!如果说人类从大自然中得到真理是本,而继承前人的知识体系为末,那么将已经接受的知识结构作为一面镜子,持之以鉴定地质现象的对错是非的做法岂非本末倒置?如果说大自然的知识是一片瀚海,那么人类的知识充其量只是某个海滩上的沙石。我们似乎囿足于这片海滩,深一脚浅一脚地在上面行走了太久,反而忘却了大海的存在,忘记了一个最根本的事实:海滩上的砂砾再多也不过是大海活动的产物,对于大海而言只是一粟,而且在斗转星移之间,我们所认为的浩大也可能化为乌有。变化才是唯一的不变,固执于一理一律就显得有些迂腐了,所谓“食古不化”不外如是。


说到这里,不由的想起老师多次强调的感悟:地质学家有三个老师--授业之师、同行之师、自然之师。现在回过头再仔细品味,不得不感叹其制篇宏大、思维深远。这种地质学的思想既深刻也简单,就是我们熟悉到快要忽略的一句老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而现在的主流地质研究人员既不属于纸上谈兵、也不算凡事践行:他们在数据体的基础上开始研究,最终又得到一系列数据体,套用一个国外地质学大家的话说就是:基于二手的资料进行地质研究只能造就二手的地质学家。


那么,什么是一手的资料呢?野外地质考察!


再说一下我对地质学研究中独立思考的感受。独立思考,其主体自然是“我”了,有名言曰:我思故我在。既然作为一个研究人员去研究地质现象、解决地质问题,那么该研究人员必须以自己的眼去观察,以自己的脚去丈量,以自己的手去采集,以自己的大脑去剖析、归纳、综合、升华。无论什么现象,都要自己去考察;无论什么学说,都要自己去分辨;尽量抛开杂乱的观点去勘查,又要慢慢地酝酿这一切线索所指向的地质原理,如此方可对本学科做出自己真正的贡献,才能体现出这个思考的“我”的存在。假若附庸于主流而慑服于权威,那么“我”就不存在了,或者只能是一种类似寄生虫的存在罢了。一个没有“我”的研究人员,便不会有自己的手、脚、眼,更不会有独属于自己的大脑;一个连自己的大脑都不具备的“研究人员”,他能为这个学科做出的贡献只能是显而易见的少,甚至于为负数…


———  附:野外工作片段  ———

 2014年野外期间他始终跟在大家后面,虽然非常听话,但如同一个旁观者,看不出对地质学有多大兴趣。


2015年野外期间,因为三个人野外需要占用一个人看车,只有我们俩爬山,所有观测都必须共同参与。他已不再是旁观者,但仅仅是听从我的安排完成了分内的工作,还是缺乏主动性,很少提出问题并参与讨论,这让我在野外感到有些孤独,我只有不停地讲解所有观察到的地质现象并示范各种测量方法。他承认我的野外工作是科学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但总感叹自己的脚步和思维都无法跟上老师的步伐,担心自己将来是否能做个基本合格的地质工作者。




2016年这次狼山之旅,我看到他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做事有条有理,遵守工作程序,明显有了学习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也能与老师平等讨论地质问题了。当师兄提前离开后就将一切测量和敲打岩石标本的工作全部承包下来,不用老师提醒就说:“老师我来...”


当我对某种地质现象进行成因推理时,他就提醒说:“是否有自圆其说之嫌”。于是我们展开讨论,将多种可能列出来现场分析,不断寻找可靠证据排除干扰因素,最终找到唯一可能的成因...


看了他的感言,我感受到:他已走出迷茫,不仅相信地质学是科学的,而且也是有趣的!我相信:只要他愿意并继续努力,他将来会成为合格的地质学家!


我在这里再次告诉他:


只要坚持锻炼身体,你的步伐就会赶上和超过老师!


只要坚持不断学习,你的思维就会赶上和超越老师!


你即将从第一位老师那里毕业,紧接着要向第二位老师--地学同仁学习。当然,若想超越老师,那就得不断地向第三位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大自然学习!记住:不要停下脚步。你行!



——————————————————————————————

作者:吕洪波(科学网博客)

链接: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040&do=blog&id=1005415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