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6-12-01
昨天在路上遇到一位熟悉的研究生,我说,兄弟,应该毕业了吧!他说,师兄,我第五年了,还差得远。啊,怎么会这样,他说,不知道啊!不知不觉中,走到了一个小地方,我说你要去哪里,他说找个人,但我的直觉告诉我,他一定是去网吧打游戏去了!我悄悄的跟着,结果,他真的进了网吧!
哎!原来就对他有所耳闻,他可是传说中的小神童,在本科生时,听说就参加国际建模大赛,可是得到一等奖的人啊,相当优秀的学生,如今却变成这样了!
再看看大学周围的一些研究生,已经进入了最后期限了,但是星期五以后,有多少研究生在实验室,星期六天更不用,我不知道,他们在哪里?
就我的观察、对部分导师的聊天及对相当一部分研究生的了解,当前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生,相当一部分人都在这些地方:
第一类:谈恋爱,在谈恋爱的路上
我不反对谈恋爱,甚至我非常提倡。但研究生兄弟们,谈恋爱的方式我却反对。现在谈恋爱,不出几个星期,大家就同居了,由于年轻,他们经常在一起。六年前,我就专门的关注这个问题,并对部分大学的研究生进行了交流。星期一,身体已经被抽空了,一来实验室,不出十分钟就睡觉了。一混,星期三就来了,好不容易身体恢复了,结果又与女朋友在一起,结果一回来,精神状态太差了。这样下去,几年过去了,这些人最明显的特征是:人老得非常快,青春气息不在。科研更别说,往往毕业非常困难。
甚至有人因分手,自杀了,这样的报道已经存在!
第二类:打游戏,在网吧。
这类人,一般有点内向,了无牵挂。从入学不久,就开始打游戏,天天在游戏室。时间久了,这类人,也成废物了。这类人中,还有打游戏累了,晚上出去XX的。有人甚至得了病。
不服不行。苍天啊!
第三类:睡大觉,看电影,在宿舍。
这类人,整天就是睡大觉,醒来看电影,看球赛,叫外卖。整天精神不振。大好时光被浪费。天啊,年纪轻轻,为什么要这样。
民间有一句俗话:早死三年,想怎么睡都行。
第四类:做点科研,以上这些事少量做点
第五类:全身心做科研,在实验室
这类人经常看得到,不在读文献,就在查文献,看文献,写文章,做实验。
第六类:手机控,在手机上
手机不离手,微信,QQ,淘宝等,什么软件都安装。离了手机就要死一样,低头玩手机不停手,有时,一个人还在那里傻傻笑。但却很少给父母打电话,流量老是不够用。
面对这种情况,有很多人说,环境不行?导师不行?但事物发展的动力是矛盾。关键是内因起作用。这年成,有多少导师手把手教您的,说句不客气的话:你爹当你的导师也不会这样。自己不努力,尽找借口。
文献,导师不可能给你下吧!文献,导师不可能代替你读吧!给你指个方向,你说做不出来,哪你自己找方向啊。找不到方向?你自己文献都不看,整天在做什么?能找到方向感!
努力吧!研究生们,你真的玩不起!马上就要进入30了,要结婚,要生子!即使你不干这些事,那你也要活着,每天要吃饭!
努力从自我做起,节制欲望。每个星期至少高效工作5天;别再打游戏了,谁游戏人生,人生就会游戏他;别再看大片了,努力一下,到时,购个大房子,与心爱的人及家人在一起,慢慢看,也不迟;放下手机,甚至是关上手机,但这个世界一定有你存在的空间。
研究生兄弟们,你真的玩不起,青春一晃就不在。未来的路竞争相当强,必须要有真本事!干体力活,你干不了,干脑力活,你又没有做到极致。拼爹,没人与你拼。努力,却能改变命运。
你拿什么来拯救自己!除了改变生活规律,提高自己的能力,全力读书,没有办法了!但这一切都要依赖于你自己啊。想一想自己的父母,想一想房价,想一想将来,你有点危机感,行不行?
后 记
非常感谢各位老师的推荐,没想到此问题能上到头条,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在关注中,正如文后一位老师所说:该看的人没有来,一帮导师在忧心。而事实上,应该是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看了。
以上这些现象是国内研究生群体中客观存在的,也是相当一部分高校存在的现象,恐怕比例不少,但请别对号入座,虚拟的世界也往往是现实的表现,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但愿,大家的忧心及呐喊,能让这些研究生回归正道。毕竟教育是一个国家前进的关键性动力。而年青人,是一个国家未来的支柱。国内的研究生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掩藏这些问题。
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国家反思这些现象,学校反思这些现象,导师反思这些现象,研究生们反思这些现象。教育让更多年轻人看到希望,让他们有动力,不再颓废,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研究生们对比一下这些现象,尽快的走出来。路还是需要自己去走,学到的东西还是你自己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谁的青春不迷茫,但关键是能从迷茫中走出来,从现在开始,努力去学习,提高自己。
我今天也特意看了一下微博,虽然评阅人较少,但是两极分化非常严重。在科学网更多的是正面的评价,而微博却相反。这说明什么问题?但此类现象,在科学网上应该更有发言权,因为很多人都是管理这些人的导师。
——————————————————————————————
作者:李本先(科学网博客)
链接: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71924-963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