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原创36

更新时间:2016-12-01

市,就是货物贸易。《易·系辞》中说:“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中午前后,大家聚在一起,拿出自己多余的东西,换取自己需要的,各得其所,这就是“市”,也就是 “贸易”、“交易”。易就是换,贸就是“换财物”,交易就是交换。当然,这些都是后人的解释,实际上有“货”、“财”、“贸”这些字的时候,就已经不是以货易货的时代了。从这些字的结构就可以看出,那时候已经把“贝”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货币了。


慢慢的,贸易有了专门的场所,这场所也称“市”。《战国策·秦策》中记载,张仪说:“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周礼·地官》则规定(那实际上是战国时儒生的想象):“五十里有市”。又说:“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那就分得较细了。


本来,“市”的意思是贸易、买卖,也就是货物交换的过程,后来,似乎更多的用于购买。《论语》中说孔子“沽酒、市脯,不食”。沽和市都是到市场上去购买。孔子是贵族,生活讲究,怕市上买来的酒和熟肉不卫生,所以不吃。后来的很讲究的大官僚往往继承了孔子的这一传统,把从市上买酒、买肉等食品视为不够品位、很丢面子的事情。


市,购买,作动词用。本来是购买实在的货物,后来又可以用于抽象的东西。如孟尝君让冯谖去薛地收取债息,冯谖却把债券都烧掉了,回报孟尝君道:“臣所以为君市义也”(我用这些债券替您购买了“义”了)。市义,后来就是指收买人心了。类似的词还有“市恩”、“市惠”、“市欢”、“市怨”等。


用“市”作偏旁或造字成分的字不多,常用的有一个“柿”,那是北方的常见水果。还有一个是化学家造出来的,“铈”,那是一个稀土元素,打火机的火石里面就有它。另一个是“闹”,过去的写法是鬧,市场里本来就闹哄哄的,还在那里打架(鬥如今简化为斗,斗争、打架),当然是闹了,如今的写法,是家里开了市场(门中有市),也还说得过去。我想的起来的好像只有这几个字。


有几个字,我们往往写错,肺、沛、霈(大雨)、旆(音pèi,旌旗)、芾(音fú,宋代名书画家米芾),这几个字中都不含“市”,所含的都是巿(音fú),巾上面一横而竖出头,共四画。由于巿是一个生僻字,几乎没有用处(过去传说中秦始皇派率领三千童男童女到海上求仙的人姓徐名巿,可是后来多将徐巿写为徐福),而市是一个常用字,所以我们写肺、沛等字的时候,就很容易错把偏旁成分中的巿写成市。


扯远了,回过来再说市。


由于从事买卖贸易有了相对固定的地方,这就是所谓市场。


有了市场,就有人居住在那附近。《史记·聂政传》说:“(聂)政乃市井之人”。这里的“市井之人”,就是指居住在“市”边上的人。颜师古这样解释道:“古者相聚汲水,有物便卖,因成市,故云市井”。他的意思就是说,古人的市场一般建立在井边,所以称“市井”。

我国的古人是重农轻商的。虽然士农工商古称四民,但商是最后一位。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商人是不准许参加科举考试从而不能做官的。所以。所谓“市井之人”是被人看不起的。市井这个词,往往用于贬义,如市井之徒、市井无赖、市井气等等。从事贸易中间人的“市牙”、“市侩”更成了不法奸商和贪图私利者的代名词。


市场总是建立在居民点附近,居民点称邑,所以古称邑市,为了防卫的需要,人们在邑的周围建筑了墙,这就是城,邑就成了城邑。城邑之中一般都有市,人们就索性把城邑称为了城市。不过,古人的“城市”这个词有的时候偏向于“城”,有的时候偏向于“市”。如《韩非子·爱臣》中说,“是故大臣之禄虽大,不得藉威城市”,就是要防止大臣在其属地建立城市以搞独立,搞叛乱。这个意思就偏向于城,韩非的意见与当年孔子要“隳三都”即毁坏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的封邑的城墙大同小异。杜甫诗:“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这里的城市则主要指城里面的街道等处。当然,更不能一见到古人语言中“城市”两个字放在一起就认为是城市的意思。唐诗“昨日入城市”的意思是“昨日入城”去“市(做买卖)”,并不是单纯的“昨天进城去了”。


在市场旁住的人多了,就形成了街,称为街市。城里又有居民又有市场,古时的城市管理者就把居住区与市场区分开,居住区称坊,市场区称市,合称坊市。《木兰辞》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就是城中的四个市。但是,实际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坊和市很难完全分开,所以宋代以后,坊市就成了与街市、街道没有多大差别的词汇了。商店较为集中的地方有时候也称为“市廛”。


过去,有些农产品特别是蔬菜是有很强的时令性的,某种产品只有在某一特定时刻才能够较大量地入市交易,例如春天里上市的春笋,那一段时间被称为“笋市”,蚕豆上市的时节称为“蚕豆市”等。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了方便交易,同类商品往往集中并固定在一个区域,于是,卖鱼的地方称为“鱼市”,买卖羊的地方称为“羊市”。同样,有了“骡马市”、“菜市”、“布市”、“估衣市”等等。


当然,发展到现代,更有了买卖股票、买卖期货的,有了股票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这就有了“股市”、“期货市场”,其交易规模大过过去的一切交易物,因此,人们如今似乎索性把“上市”这一称呼都给了它们。


不过,说起来市,人们往往还是最先想到北京市、上海市、济南市、曲阜市等行政区划。


中国古代并没有“市”这一行政区划。秦始皇定下来的是郡县制,到了清末,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有省、府(州)、县(州)这几级。中华民国初年,废除了府、州,地方行政区划只有省、县两级。这样虽然层次减少了,但是,把所有的城市无论其工商业的发展程度如何,都视为县,就并不合适。因为工商业发达的城市,其管理上与一般以农业为主的县城有很大的不同。于是,就产生了“市”这一行政区划。


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学习和借鉴了日本的很多东西。“市”这一行政区划的产生,就是从日本学习来的。虽然“市”这个字以及道、郡、县这些名称都是日本从中国学去的,但是,把城市作为用汉字“市”来标志的行政区来管理,是日本人的发明。


1921年2月,在广州的中华民国军政府治下的广东省议会通过《广州市暂行条例》,宣告了广州市作为一个行政区直属广东省政府,这是中国的第一个作为行政区划的省辖市。不久又设立了汕头市。


同年7月,中华民国北京政府也宣布,将设立特别市和普通市。当时首先设立了两个特别市——北京市和青岛市,但是它们也都是省属的。


1927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5月,设立上海特别市,直辖于中央,这是中国第一个中央直辖市。接着,又设立了南京特别市,同样是中央直辖。次年7月国民政府公布《特别市组织法》与《市组织法》。根据此二法,设立了上海、南京、北平、天津、青岛、武汉、广州七个中央直辖市。1928年,又先后有下列城市成为省辖市:苏州、杭州、宁波、安庆、南昌、武昌、开封、郑州、济南、成都、重庆、沈阳、梧州等。虽然上述这些中央直辖市和省辖市又多有变化,不过,作为独立于省和县的两级“市”的行政区划终于确定了下来。


从1954年到1997年间的大多数时间内,一直维持着北京、上海和天津三个直辖市,1997年重庆再一次成为直辖市。这是省一级的市。


在每一个省,都有几个到十几个省辖市,也就是所谓地级市,这些城市目前大概有293个。这些市中间,又有一些是所谓“副省级城市”,现在有15个:广州、武汉、哈尔滨、沈阳、成都、重庆、南京、西安、长春、济南、杭州、大连、青岛、深圳、厦门和宁波。


另外,还有一大批县级市,全国共有县级市363个。这些县级市,往往又由地级市代管,例如著名的曲阜市是县级市,它由地级市济宁市管辖,因此,写上从属关系,曲阜市应当写为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是不是有点咬嘴?


中国的“市”,在刚开始设立的时候,基本上还只是城市的市区加上不大的郊区,与古代的“市”即专事贸易的地方这个定义,也就是与真正的“城市”相差并不很大。例如,最早的上海特别市和北平特别市基本上是他们的市区再往外扩一点。那时候的所谓某某市,还可以说是一个城市。


但是,到了1958年,把原属江苏省的上海、宝山、嘉定、松江、川沙、南汇、奉贤、金山、青浦、崇明等10县划入上海市,上海市才有了属县,有了如今这么大的地方。同样,也是到了50年代,把原属河北省的宛平、昌平、良乡、房山、大兴、通县、顺义、平谷、密云、怀柔、延庆等县划归北京市,形成今北京市行政区域。这样的所谓“市”,就不仅仅是城市了,而是包含了大量的农村。


如今所有的市,都与“城市”这个概念相差得很大了。


1983年,当内蒙古自治区的昭乌达盟改成赤峰市的时候,我真是大吃一惊,因为当时赤峰是一个很小的城市,也不繁华,但是,成立的赤峰市面积超过了9万平方公里,快接近于一个浙江省了。这个“市”的绝大多数面积是大片的草原和沙漠。


可是,不久,我知道了还有一个更大而更空旷的市,那就是格尔木市,那面积达到了12.6万平方公里。如果这是一个省的话,面积可以排在第23位,大于福建而略小于安徽。而它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只有区区2.5人,差不多只有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1/60,可算是空旷又空旷了。


不过,到了21世纪,格尔木市又不算最大的了,更惊人的呼伦贝尔市面积竟然达26.2万平方公里,那才真正是超级大市了,如果它是省级区划的话,可以排到第9位,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四川、黑龙江、甘肃和云南。当初我们唱的歌是“我爱呼伦贝尔大草原”,这样的“市”,真的很难和我们心中的“城市”、“都市”、“街市”、“闹市”等等联想在一起了。



——————————————————————————————

作者:冯大诚(科学网博客)

链接: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996505.html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