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4-23
第六届电气、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国际学术会议 (EEICE 2025)于2025年4月18-20日在中国深圳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深圳技术大学主办,采用“主会场+2个分论坛”的形式,吸引了来自国内外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及行业代表,共同探讨电气、电子信息及通信工程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未来发展趋势。
开幕式 本次会议邀请了多位国际知名学者就最新研究领域进行了精彩的报告,上午主会场由集成电路与光电芯片学院特聘教授董波教授主持大会报告环节,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Optica/IMO3 Fellow、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贾宝华教授,IEEE Fellow、浙江大学电力经济及信息化研究所所长文福拴教授,Optica/OSA Fellow、香港理工大学晋江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余长源教授同和长江讲席教授、海外引进国家高层次人才入选者、深圳大学王瑞胜教授作大会报告。 01精确操控与前沿应用 贾教授的报告介绍了3D纳米打印与各种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详细说明了在空间、时间和原子尺度上对材料的精确操控。特别介绍了光学纳米打印及二维光子集成器件的应用现状和广阔前景,并分享了超快光学纳米打印和原子材料设备的未来发展方向及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贾宝华教授,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 演讲题目:原子材料与集成光电器件的智能激光纳米打印 Intelligent laser Nanoprinting of Atomaterials and Integrated Optoelectronis Devices 02AI与能源的深度融合 文教授探讨了现代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和碳排放市场的整合,讨论了AI在提高能效、可持续性以及决策过程中的变革性影响,提供了关于当前应用、未来趋势以及实现AI驱动解决方案以优化电力管理及应对碳排放所面临的挑战的宝贵见解。 文福拴教授,浙江大学 演讲题目:现代人工智能在电力/能源系统和能源/电力/碳排放市场中的应用 Moder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pplications in power/energy systems and energy/electricity/carbon emission markets 03非侵入式健康监测的未来 余教授回顾了基于光纤干涉仪的非穿戴式非侵入式智能健康监测系统方面的最新研究,介绍了该技术在健康监测中的潜力和应用。 余长源教授,香港理工大学 演讲题目:基于光纤干涉仪的非穿戴式非侵入式智能健康监测系统 Non-wearable non-invasive smart health monitoring system based on optical fiber interferometer 04城市建模的创新路径 王教授介绍了使用LiDAR点云进行大规模建筑重建的最新研究成果,开发了Building3D,该数据集旨在支持深度学习技术在城市建模挑战中的应用。他讨论了点基建模到线基建模、从监督学习到自监督学习,以及判别性到生成性方法的演变等领域的创新。 王瑞胜教授,深圳大学 演讲题目:人工智能在城市建模中的点云处理 AI Empowered Point Cloud Processing in Urban Modeling 下午会议的分论坛环节同样精彩纷呈。在深圳技术大学吴永伟博士主持的分论坛① - 智能通信与计算系统分会场中,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的余新国教授就“创新服务,面向未来高等教育生态系统”进行了精彩的特邀报告。紧接着,天津大学的程振洲教授带来了题为“中红外纳米薄膜硅基光子集成回路及应用”的演讲。此外,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陈土培教授则分享了他的研究成果,题目为“基于记忆的计算”。这些报告吸引了众多专家参与讨论,并引发了热烈的交流。 在分论坛② - 传感技术与智能材料分会场,嘉宾们则围绕不同的前沿课题展开讨论。在深圳技术大学衣云骥副教授的主持下,中山大学的江明教授进行了题为“基于深度学习的跨水可见光通信信道建模与信号处理”的特邀报告。山东大学的姜明顺教授在“基于压电超声导波的管道损伤检测关键技术与系统研究”方面做了分享。最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张青教授则探讨了“二维压电材料在薄膜体声谐振器中的应用”。这些内容不仅展示了研究者们的创新思维,也为大家提供了深度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在口头报告与海报展示环节,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科研者们积极提交了各自的研究项目,汇聚了多样的创意和观点,为年轻学者与资深专家之间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创新平台。在此环节中,还举行了最佳论文和最佳口头报告的评优颁奖活动。经过评审专家的认真评选,几位优秀科研者在各自的领域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最佳论文和最佳口头报告的荣誉,进一步激励了与会者的学术热情和创新能力。 第六届电气、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国际学术会议 (EEICE 2025)的成功举办,为电气、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交流平台,进一步推动了相关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与会者们纷纷表示期待下一届会议的到来,以继续深化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该领域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