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1-25
科技论文是从事高等教育和科研工作者的学术思想、学术观点表达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科学技术、科研成果的重要表达方式。撰写科学有效、合乎规范的科技论文,是科研工作者、管理工作者的一种基本技能。笔者在工作中发现,不少作者对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尚未完全掌握,所投稿件因为一些非质量问题而影响了录用刊用。基于此,笔者结合编辑出版规律,以影响科技论文的非质量因素为切入点展开讨论,以期对广大科研工作者了解论文写作及投稿技巧有所帮助。
1 通过编辑初审
编辑初审“审什么”,其实就是“审模样”。符合目标刊物行文规范,基本要素齐全,图、表、公式精准,文献新而足的论文就是“好模样”。编辑每天面对大堆的稿件,通过对来稿的题名、摘要、引言、判断方法、图表和文献的初审,对论文取舍做出初步判断[1],对于“模样生僻”的稿件,匆忙之中很容易将其当成“劣质稿件”剔除。自论文映入编辑眼帘的那一刻起,作者与编辑就达成了第一照面,所以论文“模样”一定要让编辑有一见如故的感觉。具体来讲,需要抓以下两个方面。
1.1 抓格式规范
在选定合适(学科专业、期刊定位、目标读者均符合)的期刊后,应遵照目标刊物的格式要求进行写作。规范表达包括基本要素齐全、图形和表格设计合理化以及名词术语、量和单位、公式表达规范化等。在格式规范下,参考文献的规范著录是重中之重,因为一篇稿件的处理很大程度上是对这一部分的处理。编辑在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参考文献在正文引文处没有标注,期刊缺少页码范围、书籍文献缺少出版社地址、网络文献责任者不明等。
《编辑学报》陈浩元主编仅2017年,在该刊连续两期(3~4期)刊文:“强烈呼吁作者:务必按本刊文章格式撰文”,一位资办刊人的苦心和用意不言而喻。笔者在编辑实践中感知,当一篇符合国家规范并吻合目标期刊模式的论文被放置于编辑面前时,编辑顿时会“爽心阅目”,产生阅读好感[2]。这并不是“以貌取人”,而是那些论文无形中传递着一个信息:作者是严谨、科学、认真的,所研究成果可信度高。如此,便有利于文稿通过编辑初审关,顺利进入专家复审关。
1.2 抓摘要前言
现实中,大部分的论文摘要都写成了简介或简评,而不是论文观点的浓缩,这不是水平问题,而是认识问题或者是习惯与态度问题。简介或简评式摘要,实际上是“空摘要”,因为它只告诉读者准备就什么论述观点,而没有告诉读者要论述的观点是什么。具体来讲,学术论文的摘要一定要包含四个要素:写作目的、运用方法、实验结果、所获结论。观点浓缩式摘要,直接说明论文观点是什么,若读者对该观点感兴趣,自然会进一步阅读全文。
前言作为论文的开场白,用来交代研究背景、概述论述内容、表明写作目的。具体来讲,前言应包含的内容有:①对当前国内外及前人关于同类研究进行分类概括;②总结已有成果的利弊得失;③基于不足提出自己的写作设想、方法手段和预期结果[3]。在编辑初审阶段,一段有理论深度、立意高度的前言具有吸引注意力、激发好奇心的作用,能瞬间引发初审编辑的阅读兴趣,应作为论文的吸睛之笔慎重对待。
1.3 抓语言润色
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如果字词错写误用、语义艰涩晦深,很容易让编辑和专家排斥,因为审阅障碍产生懒惰情绪,不愿意花时间看下去。多年的编辑经验发现,在专业研究领域有建树的写作者,其行文如流水,读来一气呵成,写作功底确实令人赞叹。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一篇好的文章要经过反复的雕琢与思考、推敲与修改,才能成为一篇美文[4]。而很多年轻的作者在撰写论文时,心气浮躁,论文刚刚完成便迫不及待地投出去,不肯花工夫再通读,这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论文写作态度。事实上,学术写作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精准恰当的词句是在一遍又一遍的推敲思考中实现的,作者要认识到语言润色这一步骤在论文写作中的重要性,养成落笔后多通读几次的习惯,发现不足马上修改,直至文通字顺,这也是投稿前最重要的一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