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0-12-04
据清华大学“人文清华”讲坛官方微博@人文清华发布,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江小涓教授在一次演讲中透露,互联网银行工作人员告诉她,如果一个博士不能6年按期毕业,互联网银行将会对其信用扣分,将影响其贷款额度,会被认定为是自控力不够的表现。
江小涓教授同时提醒在座博士生,现阶段的互联网银行,可以通过你的个人信息得知,你是否是一名在读博士生,以及你是否存在延期毕业的情况,这将会与你的个人信用挂钩。
“博士生延毕,或将影响个人信用”为何这样的话题一出就备受关注呢?有网友质疑,博士生延毕扣的难道不应该是导师的征信么?读博超过6年就是自控力不足,这种评价标准合理吗?
以往遇见博士生延期毕业的情况,我们往往将关注的重点放在:追究延毕的原因、分析应对措施等问题上,即便想到延毕的后果,最大程度上也是在个人学业层面的影响,如今按照这样的说法,也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去探讨了延毕的后果。
按照江小涓教授从互联网银行工作人员处了解到的信息“如果一个博士超过6年未毕业,会被认定为自控力不足”,你是否认同这一说法呢?如果互联网银行按此标准对待博士生是否又过于苛刻呢?
以自控力不足去评价一位延毕的博士生,显然是不够客观的。往往造成延期毕业的客观原因也是举足轻重,例如:一些研究领域的课题存在难度,导致实验时间过长或反复实验;一些高校将高质量期刊文章的发表纳入毕业要求,但是部分高影响因子期刊的论文审核发表周期长、难度大等情况,都将会在无形中延长博士毕业的时间,这也不是个人能控制的,在我们身边像这样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众所周知的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央视一套朗读者节目曾这样描述他:
“当薛其坤三战考研的时候,他没想到自己能在41岁时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当薛其坤花了七年才拿下博士文凭的时候,他也没有想过有一天会出任清华大学的副校长。”由此可见,不管是身边的优秀博士,还是作为前辈的科研大牛,他们或多或少都有可能经历过延毕的情况,以上两位都具有7年读博的经历,如果以结果为导向,又怎么能验证他们的自控力不够呢?
同时,来自荷兰和南非的一组科学家利用两项博士候选人的数据,观测了博士论文延期的一系列原因(van de Schoot et al, 2013)。他们指出,以下因素会影响博士学位完成率和/或学位完成时间:
机构或环境因素:包括研究领域、单位的研究环境、项目可用的资源和设施。
导师与其它帮助:导师指导的性质和质量,包括会面的频率以及从事研究的同事的支持。
博士研究生的特征:包括性别、种族、年龄、是否有子女、婚姻状况、对项目的满意度、学业成绩、对项目的期望等。
博士生的某些个性特征:如耐心、努力工作的意愿、动机和自信等。
由此可见,造成延毕的这个结果,存在着多数综合因素,不能单凭毕业时间去给一位博士下定论。互联网银行以这样的指标去扣博士生的信用分,甚至影响个人的贷款额度,是否过于片面呢?
不过,来自知乎的一位高级工程师@张华指出:银行对个人的经济评价决不能解读为能力评价,更不能作为道德评价。银行对延毕博士扣信用分本身是有充分经济学理由的,银行信用分只考虑评价对象还款能力,名校博士预期工作后有比较稳定优质的收入。延毕博士就很可能存在无法毕业的情况,因此银行相应下调授信是非常合理,且合乎逻辑的动作。
再者说到博士生延毕的后果,从教育管理视角看,延期毕业不仅会对导师的声誉、招生指标和培养经费等产生影响,也给学校的住宿和管理造成一定压力。
从博士生的生活问题来看,延毕除了影响个人贷款额度之外,可能还意味着社保的停缴。一般导师如果有自己的公司,会给门下博士生缴纳社保,学业的延期,随之而来的是社保缴费期限的重新计算,直至影响一些生活问题的延期,如:买房买车落户等。
结合多方因素来看,即便“互联网银行对于博士生延毕与个人信用相关”这个评价制度存在着不合理的情况,但是也给了我们启示:读博延毕的所造成的影响,并不局限于个人学术生涯的发展,生活着也可能都会存在着一些关联影响。所以说,抓紧时间按时毕业才是规避制度约束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