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0-10-29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召开2021年重点选题座谈会,各位学者从不同学科领域出发,对《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选题策划提出建议。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又是一个重大现实课题。江小涓提出,要重点关注“新阶段国家治理问题的变化、挑战和创新”。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社区网格化管理、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使我国基层社会治理问题备受关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周飞舟认为,我国基层社区的动员机制和管理机制在疫情中展现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新做法、新经验,极具理论价值。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薛澜认为,应把“新时期国家创新治理”作为重要课题。他表示,随着中国步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创新体系治理模式也应作出相应调整,如梳理不同类型创新政策、推动创新政策与微观主体更好契合等。
此外,全球治理、政府管理等问题也受到了与会学者的关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何艳玲从公共管理角度出发,提出应关注“政党+治理”“技术+治理”“公务员+治理”等问题。
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基于国内发展形势、把握国际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科学判断和重要战略选择。该论断一经提出,立刻引发学术界的高度共鸣。
当今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研究国内外重大风险演进的规律性、增强风险研判能力势在必行。郑新业表示,要集合包括经济学、政治学、国际关系等多个学科联合攻关,做好前瞻性的风险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郭克莎提出,应基于大国发展的视角,在总结国际经验、开展国际比较的基础上,开展“大国经济发展中的国内大循环理论研究”,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学术支撑。
与会学者还提出了“经济全球化红利的再分配问题”“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推进新型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和政策研究”等多个经济领域的重要选题。
注重研究跨学科综合性重点问题
与会学者还就哲学、史学、文学、国际关系、新闻传播学等学科领域的重大基础理论和前沿问题进行了讨论。哲学方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现代逻辑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所所长刘晓力提出“哲学如何落地”的选题,呼吁以哲学信念来指导技术变革时代的个体、群体乃至国家行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美学与美育研究所所长刘成纪提出“中西互鉴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建设”“中国美学与艺术精神的现代阐释”“中国人文教化传统与中华美育精神研究”等选题,强调关注中国美学的学术传统和民族特征。
历史学方面,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中心主任刘文明建议关注“加强全球史理论与中国史理论研究互动”“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模式与历史反思”等选题;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胜前基于考古学视角,提出“文化与文明演变的理论反思与构建”“中国文明与文化起源、形成的实证研究”“比较视角下的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等选题。
文学方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郭英德提出应重视“文明对话机制上的中外文学比较研究”“海外‘中国学’关于中国文学研究的再反思”“唯物史观视野下中国文学演进的历史考察”“中国文学的思想史研究”等选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陈定家提出“中国网络文学的现状及反思”选题,认为应从不同层面和角度考察当代网络文学发展实践。
国际关系方面,外交学院副院长王帆提出“中国传统战略思想的挖掘与提炼”“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研究”“对于国际形势的中国判断和中国解释”等选题,强调要将新的研究方法与前沿议题相结合。新闻传播学方面,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陈卫星认为,应加强“新闻传播学的媒介学范式”研究,从方法论角度重构学科框架。
各位学者立足不同学科领域,提出了很多有深度、有新意的学术选题,对《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确定2021年重点选题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