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一篇!3所985,发Nature

更新时间:2023-02-02

近日,复旦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科技大学3所985高校,迎来2023年第一篇Nature。


01.


复旦大学马余刚院士团队等科研人员首次在RHIC-STAR国际合作的重离子碰撞实验中观测到了反应末态粒子的整体自旋排列现象。该成果为研究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中的强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方向,相关成果于1月18日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


微信图片_20230202102057.png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磁性功能材料研究团队刘知琪教授、蒋成保教授等在磁存储材料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于1月19日以全文Article的形式在《Nature》杂志上发表,论文题目为:“Room-temperature magnetoresistance in an all-antiferromagnetic tunnel junction”。


微信图片_20230202102102.png


反铁磁材料是一类新型磁存储材料,作为数据存储介质,相邻数据位可以密排列以提升存储密度,并且反铁磁材料的自旋动力学更快,有望实现新一代超高速磁存储。已有反铁磁存储器件的电信号输出,主要依赖面内电子输运的各向异性磁电阻效应,室温下一般仅能达到~0.1%,难以满足商业化磁存储器件应用需求。


北航材料学院磁性功能材料团队突破了原子级平整反铁磁金属单晶薄膜的关键制备技术,通过界面应力诱导非共线反铁磁单晶薄膜的晶格四方度变化,产生了单轴磁各向异性,以及显著的反常霍尔效应。基于该反常霍尔效应,实验发现了全反铁磁异质界面(共线反铁磁/非共线反铁磁)的交换偏置效应,从而设计制备出多层膜全反铁磁隧道结(all-antiferromagnetic tunnel junction - AATJ)新器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全反铁磁隧穿磁电阻效应,室温磁电阻最高可达100%。


02.


电子科技大学程玉华教授课题组联合美国西北大学Tobin J. Mark、Antonio Facchetti课题组在Nature上以“Vertical organic electrochemical transistors for complementary circuits”为题,发表了在有机电化学晶体管及其互补电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微信图片_20230202102104.png


该研究针对测试数据的源头基础器件,首次提出了一种基于紫外光固化沟道的新型垂直结构,破解了高性能电化学晶体管大规模可靠制备的世界性难题,是新型传感和精密测试领域的重大突破。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黄伟为该文第一作者,程玉华、Tobin J. Marks及Antonio Facchetti等为共同通讯作者,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


值得一提的是,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前身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无线电测量专业和自动控制专业,创校初期,前苏联功勋科学家罗金斯基等大批专家教授到校任教。1957年在国内率先开设无线电测量专业(即现在的测控技术与仪器),成为我国电子测试技术的开拓者。


近年来在“复杂系统与智能优化”、“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微波测试技术及遥感机理”等方向形成鲜明的研究方向。


还建有测试技术与仪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人机智能技术与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对地观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中心及相关实验室。


此外,学院也与诸多国外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联系。并积极举办各种具有影响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本次在Nature发表论文的相关研究,不仅进一步解决了我国有机电化学晶体管设计与制备领域的卡脖子关键技术,是新型传感器件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还彰显出学校和团队在该领域的国际引领作用。


希望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能在未来获得更多突破,也希望学者们可以进行更多的沟通交流,为我国相关领域创造出更多的成绩。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