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1-09
在三年抗疫的解封中,时间嗖的一下呼啸而过,过去一年的科研生涯平淡普通却又显得有滋有味,笑中带泪,庆幸的是付出终有收获,一切都是值得的。
初始的菜鸟,常遇迷茫
作为一名文科在职博士生,感觉人生的时间都交付给了工作、学校和床,每天疲于忙工作、上课、撰写项目本子、写作业、写论文……感觉做了很多努力,但是依然看不到收获,也会被导师恨铁不成钢的锤炼一顿,常常陷入一种被各种事情推着走——焦头烂额完成——完成质量和效果堪忧——百思不得其解的恶性循环中。
记得有一次周末从学校开完团队会,自己改了二十次的论文还是没有被认可,那种沮丧和无能为力感,就在想学术创新为什么就像一个人孤独的行走一段路,看不到尽头,也得不到认可,记得那天雨特别大,在学校门口的马路边蹲在那里怀疑人生,我相信科研人常常都会有这样的时刻,我也会有学术瓶颈期,看到那么多大神大佬,常常想问自己“女博士想要平衡好工作和学业就这么这么难?难于上青天嘛?”
柳岸花明,豁然开朗
或许是科研小菜鸟常常在学术的池塘中碰壁,碰壁了想放弃,又不甘心又继续坚持感动了老天爷,慢慢地竟然找了一丝曙光。
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在职博士,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时间管理和平衡的问题。如果能解决掉职场发展和科研进步攻关,实现并驾齐驱,基本上就完成了工作和学业的平衡。当然,这种平衡存在于脑海理论中的完美状态,或许也有这样的工作和科研超人吧,我等学术凡人基本上遇到的情况就是学习和工作平衡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也要牺牲掉一定的娱乐和休息时间才得以勉强进步。而且常常也会遇到突发状况让你感觉应接不暇,产生焦虑和自我怀疑。后来我发现,只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学会把已知的工作和科研目标列计划,按照计划去完成,这样往往可以保证质量和效率。同时,如果真的发生一些突发状况,或者觉得有难度的事情,要学着找领导、同事、导师、师兄请教求助,毕竟众人拾柴火焰高嘛,要学会团结就是力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看问题,有一定高度和积累后很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当然,遇到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静心写作。我相信大部分工作后选择继续深造的人,常常都会发出一个“花花世界如此繁华,为何我苦守着电脑熬夜耕耘”的感叹,其实学会利用早起和晚上的时间,每天耕耘一点,半个月后你就可以发现自己在科研成果上的积累和进步。当然,这个进步是缓慢。这个时候就需要对科研的热忱和初心的坚守了。我相信每一个选择读博的人,最初都会对自己研究的领域的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好奇心,而坚守那些好奇心,便是静心的动力。记得当时疫情刚发生,被迫只能居家,于是我写了一篇疫情科普传播的论文,当时并没有得到认可,但我想着辛苦写的总不能轻易放弃,于是就继续坚持投稿,没想到今年获了二等奖,所以很多事情都可能出现转机,柳暗花明,科研人要学会的就是足够的韧劲、坚持不放弃。
迎难而上,遇到星光
很多人都会强调读博的辛苦,以前的我也常常如此,在第四个年头,我突然顿悟到了,平淡是真,把读博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养成习惯,学会在实际中解决问题,更容易获得成长和进步。
过去一年,我最大的改变就是学会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思考。比如在上下班路上、在处理一些琐碎事务中,我就会想我的论文选题需要做什么?可以去查阅哪些文献?那现在的学科前沿热点又是什么?我计划从哪些方面着手?
(是的,先搭建文章框架,再设计实验),思考这篇文章的introduction怎么写,故事怎么样讲出来才能吸引人。什么时候思考?就是在我干各种与科研无关的琐碎事务的时候,给大脑腾个空间,抓紧时间思考科研的相关问题。
这样,在我真正地落笔之前,研究的课题我脑子里已经做了好几遍了;在我写文章之前,这篇文章在我脑子里面已经写了好几遍了。这样做后,我论文写作的效率和执行都极高,写文章也是一气呵成逻辑通顺。
甚至,事后发现没有创新点的研究,由于思考得久了,硬是生生地提炼出了创新点,文章也可以顺利发表。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更心平气和了,遇到一些难搞的事务性、程序性、琐碎 且感觉浪费时间的事情,自己也不着急上火了,就耐心思考想要研究的主题如何进行,一边干了事务性工作,一边搞了科研,两不误,嘿嘿,感觉自己棒棒哒!
2022年,我的论文有发表获奖的,也有正在撰写的,项目有申请上的,也有谋划在申请的,不算什么大的突破,但也是科研路上的一些心得和小小收获;2023年的目标则是全力以赴向毕业进军,愿,迎难而上,星光不负赶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