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2-13
01.重点支持
7月18日,福建省教育厅等九部门发布《关于实施高等教育服务“四大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 建设政产学研用金联盟的通知》,在“四大经济”领域分别建设政产学研用金联盟,由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四所高校进行牵头。
其中特别提到:
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建设文旅经济领域相关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推进文旅相关学科与电子科学与技术、风景园林学、地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
近年来,从国家到各省市,都在有意培养人文社科类的学科。先有文科类学校的搭建,后有各地政策上的扶持。
虽然我国目前整体人文科目的设置,和文科类高校的数量少于理工类,但有国家和各省市的扶持,相信很快就会崛起。
02.后起之秀:中国教育学
以教育学举例。
中国教育学的起步,始自于对日本教育学的学习。
在1900年,翻译日本的教育学书籍及讲义是当时的主流。比如快讯王国维翻译的《教义学教科书》等等。
而之所以选择效仿日本,原因也很简单:
一是“吾国教育尚在幼年时代,罕有窥斯界之真面者。与其为武断之议论,不如直译外籍,供人采择,尚不致贻误后来。”二是两国文化接近,易于交流;三是日本当时经过明治维新,教育学已经逐渐成熟。
值得一提的事,虽然仿效日本教育学,但主要引进的还是赫尔巴特及其学派的教育学。
1919年,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来到中国讲学,让西方教育在中国广泛传播,我国的学习对象又从日本转向了美国。
但仅仅模仿,无法得到真正的发展。从1927年开始,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以“中国化”为主要特征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除继续以美国为主进行引进外,注意了对苏联、德国等国教育学的引进。
1949年后,我国教育学开始进入到了飞速发展期:
先是让普通高中教育得到了稳定发展,之后逐渐恢复了中等职业教育,形成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中等教育双轨制的教育体系。
2001年到2005年间,进行了三次全国会议,进行了两次高中课程改革,使高中阶段教育功能从选拔调整为育人。
2014年,新高考政策出炉,为每个学生的成功提供了个性化选择的可能,引导着普通高中教育教育目标的转型。
如今,中国已经融入世界发展大潮,并积极发挥着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应有作用。
2015年,习主席在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03. 教育学的未来
随着时代发展,教育学也正在改变。
第一,未来的发展,是“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要兼顾更高水平的效率和公平。提升学生的兴趣的同时,要打破传统教育的限制,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最新颖的教学模式在更大范围内共享。
其次,是要构建学习型社会。2019年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成为中国教育现代化改革的七大战略任务之一。
最后,是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打造人类教育共同体。十九大时曾提出“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要成员,中国神册网在正在积极参与打造人类教育共同体。
但这并非易事。
打破传统的形态,意味着要面临新的挑战;构建学习型社会,意味着需要更多的人才来进行文化内容的整理和输出;而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则需要人们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去看待问题。
如今,教育学的研究项目在兼顾宏大课题的同时,也在变得更小,更细,更具体。不同主题的研究团队正在逐渐生成,但尚未成为主潮。
中国教育学,可谓是机遇与危机并存。
一方面是政府各项政策的支持,各种待遇的水涨船高;另一方面是更大、更多的挑战。这时,谁能更快速的获得信息,更能融合我国特色与国际对标,谁就能更便易地解决问题,克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