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不上去的高水平期刊?中国学者遭遇“国籍歧视”、“论文滑铁卢”,为什么IF64这么难发文?

更新时间:2024-09-27

Nature Reviews系列是Nature旗下子刊最丰富的期刊系列之一。期刊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IF 64.694)是系列中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在2020年JCR IF排行榜中排名第4位。



截止统计日,期刊共计发文5358篇,但中国学者仅发文31篇,只占了期刊发文总数的0.6%,远远不足1%。


如此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为什么中国学者鲜少登榜呢在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发文的中国科学家又都是谁

 

小编带大家一探究竟。


01

综述论文仅有12篇



细扒这31篇国内稿件,包括了10篇新闻与分析(News & Analysis)、12篇综述论文(Review)、少量观点(Perspective)、评论(Comments)。这12篇综述论文中11篇都是Web of Science的高被引论文,进入最优秀1%行列。


(编者注:截至 2021年9月/10月,此高被引论文基于对应领域和出版年的高被引阈值,受到引用的次数已将其归入其学术领域中最优秀的 1% 之列。)

 

小编前几期曾讲到Nature Reviews系列期刊并不接受作者投稿,所有稿件均为编辑部邀稿。这可能是中国作者发文不多的百科主要原因。



02

博后期间就能发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这12篇重磅综述论文都大有来头,其中两篇是我国的年轻学者在其博后(博士)期间发文。无独有偶,这两位学者博后的研究平台都不一般,一位在加拿大首席科学家手下“打工”、另一位师从知名985高校院长


  • Protein arginine methylation:from enigmatic functions to therapeutic targeting

    Authors:Qin Wu(天津大学), Matthieu Schapira, Cheryl H. Arrowsmith & Dalia Barsyte-Lovejoy

 

小编首先要讲到的这篇综述论文,是吴芩研究在其博后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吴芩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从事博后工作,所在实验室是加拿大结构基因组学协会多伦多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 Cheryl H. Arrowsmith教授的实验室,而这位首席科学家也正是这篇综述论文的三作。


1.png

2.png


  • Turning foes to friends:targeting 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

    Authors:Xueman Chen & Erwei Song


另一篇综述是陈雪曼在她博士(或博后)期间发表,本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宋尔卫教授。


3.png


4.png



03

论文也走国际化路线



这12篇综述论文中,除去极少一部分我国拥有完全的“知识产权”(论文作者所属全部是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大部分的论文都是通过国际合作完成的,与中国科学家合作的国家包括英、美、加等科技强国。


这篇已被引用1523次(谷歌学术数据)、刊发在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的综述论文Coronaviruses—drug discovery and therapeutic options,是最能凸显国际合作的。论文5位作者,分别来自3个国家的4个不同的高校科研机构,横跨亚欧大陆


  • Coronaviruses—drug discovery and therapeutic options

    Authors:Alimuddin Zumla(英国伦敦大学), Jasper F. W. Chan(香港大学), Esam I. Azhar(沙特阿卜杜拉阿齐兹大学), David S. C. Hui(香港中文大学)、 Kwok-Yung Yuen(香港大学、作者贡献均相同)


5.png


虽然美国一直在试图切断与中国一切的科研合作,甚至出台所谓的中国行动计划(China Initiative),企图打压中国发展。但是,就仅从发表在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上的几篇综述论文小编就能看出,中美之间的科研合作似乎并没有受到很大影响。

 

中科院刘星研究员,与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Shiyu Xia、Zhibin Zhang、Hao Wu、Judy Lieberman合作论文channelling inflammation: gasdermins in physiology and disease。这篇去年刊发的综述论文也已经有了53次引用


6.png


我国学者王友升参与的综述论文Advances in targeting cyclic nucleotide phosphodiesterases,是与美国卫生研究院Vincent C. Manganiello团队合作完成的。


  • Advances in targeting cyclic nucleotide phosphodiesterases

    Authors:Donald H. Maurice, Hengming Ke, Faiyaz Ahmad, Yousheng Wang, Jay Chung & Vincent C. Manganiello


7.png


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Ru-Rong Ji、Zhen-Zhong Xu(现已加盟浙江大学)与南通大学高永静教授合作的学术论文。


  • Emerging targets in neuroinflammation-driven chronic pain

    Authors:Ru-Rong Ji(通讯,USA), Zhen-Zhong Xu & Yong-Jing Gao(南通大学)


8.png


9.png


10.png


随着中国的科研投入不断加大、科研实力不断增长,这种建立平等的基础上的国际科研合作只会越来越多。

 

本期小编暂无投稿建议。期刊所有稿件均为编辑部邀稿。

 

如果问小编如何才能获得邀请?

 

要小编说总结,大概就这么一点:要么你足够牛,要么你有足够牛的平台。抛开学者的各种头衔不说,单讲他们的学术成就单篇论文被引次数少则几百次、多则上千,谷歌学术个人影响因子破百,CNS每年都能信手拈来。

 

打铁还需要自身硬,不管是想要搭上国际合作顺风车的中国科学家,还是想搭上平台顺风车的年轻学者,无论什么时候最需要的都是拿实力来说话


洞察学术,追踪动态,欢迎关注AEIC


↓↓↓


二维码.png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