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添4处 我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达34项

更新时间:2023-11-09

北京时间11月4日下午,在印度维萨卡帕特南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4届执行理事会上,2023年(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我国安徽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江苏洪泽古灌区、山西霍泉灌溉工程、湖北崇阳县白霓古堰等4个工程全部申报成功。至此,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34项。

七门堰引水灌溉工程位于安徽舒城县境内,是汉高祖刘邦伯兄之子羹颉侯刘信创建,距今2223年。灌溉系统建设中充分利用湿地形态,“串荡成渠,连塘为蓄”,其串连十五荡,形成输水干渠,疏浚塘,荡、沟、渠,串联互通,在暴雨和河流涨水期储存过量的降水,减弱危害下游的洪水,逐步形成功能强大的调蓄机制。两千多年来,始终发挥着重要的灌溉、防洪、防旱作用,目前灌溉农田达20万亩。

我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达34项1.png

图为七门堰灌区。水利部供图

洪泽古灌区位于中国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境内,西依洪泽湖大堤,东至白马湖,北临苏北灌溉总渠,南至淮河入江水道,洪泽古灌区源于破釜塘,始建于公元199年。灌区为蓄水型灌区,由蓄水、取水、输水和排水工程组成。目前控制灌溉面积48.13万亩。

霍泉灌溉工程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据介绍,霍泉形成于距今约25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泉水出流量大而稳定,水质优良。自唐贞观年间开始,文献记载中出现了最早的引霍泉灌溉工程——北干渠和南干渠。至今仍发挥着灌溉、供水、生态、旅游等功能。目前,工程灌溉总面积为10.1万亩。

白霓古堰位于湖北省崇阳县境内,包括石枧堰和远陂堰两座古堰。据文献记载,石枧堰至迟公元931年修建,远陂堰至迟1226年修建,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两座古堰至今仍发挥着灌溉、防洪、抗旱、供水等多方面功能,灌溉面积约3.5万亩,是我国古代大规模砌石结构水利工程的典型代表。

据了解,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自2014年设立,旨在梳理世界灌溉文明发展脉络、促进灌溉工程遗产保护,总结传统灌溉工程治水智慧,为可持续灌溉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和启示。

今年与我国4项遗产同时列入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还有来自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拉克、日本、泰国、土耳其等国的15个项目。目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总数达159项。

中国国家灌排委员会主席、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司长陈明忠表示,特有的自然气候条件使灌溉成为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我国是灌溉工程遗产类型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几乎涵盖了灌溉工程的所有类型,许多至今仍在发挥功能。

来源:科技日报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