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自然灾害本底首次系统查明

更新时间:2022-07-22

2017年8月,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5年过去,取得了哪些标志性成果?7月15日,第二次青藏科考防灾减灾学术交流会在成都举行,与会专家就防灾减灾、灾害预测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交流研讨。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崔鹏表示,此次科考中,首次系统查明了青藏高原自然灾害本底,建立了完善的青藏高原自然灾害数据库。同时,创建了灾害演化过程精细监测与分级预警系统,构建了综合减灾理论与技术体系,把灾害宏观的分区分级预报提升到精细化险情预报。“研究成果将服务于高原地区重大工程和城镇建设的避灾规划设计、防灾减灾部署。”


认知青藏高原灾害天气发生、发展前兆性强信号是灾害天气预报预警的关键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徐祥德剖析了青藏高原云降水过程对流结构特征和丰富云水资源成因,揭示了“亚洲水塔”水资源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灾害发生后,山洪水沙耦合作用是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常务副校长许唯临指出,山洪水沙耦合致灾规律与单纯洪水灾害规律有本质不同。只有厘清山洪水沙耦合灾害防治中面临的科学问题,才能建立山洪水沙耦合运动模拟方法和致灾仿真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山洪水沙灾害治理原则,研发相关工程治理系列关键技术,能解决我国山洪水沙耦合灾害防治问题。


多年来,青藏高原冰川冻土加速消融,也引发了一系列自然灾害。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牛富俊指出,从工程角度来看,在青藏高原暖湿化的背景下,多年冻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直接且显著的。科考分队深入高原核心区冻土环境考察,完成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热融灾害本底普查,揭示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冻融灾害近几十年来加剧的事实。


未来,在气候暖化、地震活跃和人类活动加剧耦合作用下,高原灾害风险加剧,防灾减灾面临巨大挑战和机遇。崔鹏表示,青藏高原灾害研究与防治应以地球系统科学为主线,聚焦多圈层相互作用致灾机制,探索巨灾孕育、形成、运动、致灾的风险演化规律,构建多灾种灾害综合监测预警技术体系,提升自然灾害风险防范能力。


来源:科学网

水利版尾.png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