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原创142

发布时间:2016-11-30

人们要交流信息、交换看法,于是就要说话。说话用文字表达,就成了文章。我们从小就要学讲话,到学校开始学写文章。如果讲话讲错了,家长就要纠正,文章用字不对,老师也要改错。长大后,如果满口粗话,人们背后就会说,这个人缺乏家教。如果文章尽用错字词,人们也会说此人没有得到好的学校教育。所以,与人说话,看人的文章,往往能够看出一个人家庭和教育背景。

   

社会环境也会对人的语言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他要与社会上的人们交流,总需要用大家熟悉的语言。所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交什么朋友、看什么书,也会对他的口头和书面语言产生巨大的影响。

   

整个社会的语言环境就可以反映出社会的文明程度。在极左思想统治的时候,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之时,人们狂热地“继续革命”,片面相信“不能那样雅致,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所以,文明这个词也带上了贬义,相反,粗野却成了革命的象征。那时候,不但物质极端缺乏,语言也极不文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的社会财富比过去增加了不知多少,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是三十多年前无法想象的,社会的物质文明有了极大的进步。但是,极左时期的思想文化没有得到很好地清理。随着网络通讯的兴起,虚拟世界中,下流语言大泛滥。造成了如今我们的语言却并不见得比过去有多少进步,单从媒体、书刊的书面语言来说,在有些方面甚至退步了。特别是在网络上的许多文章,其语言比过去的书面语言退步多了。有些人的书面语言甚至与过去下流的流氓无产者的口语可以有得一比。

   

我看如今的媒体语言,至少存在三方面的严重问题。

   

首先是污言秽语盛行,这一点早已由许多人指出过。如果说,这些年我们在语言方面有所“创新”的话,那么,“创新”最多的就非污言秽语莫属。这些污言秽语首先从网络上匿名使用,因为是匿名,说粗话、骂街、耍泼也并不对自己的名声产生什么影响,所以下流话就随便说。说得多了,似乎也就不脸红了。看得多了,也不以为下流了。用得多了,便传染到正式的媒体和书刊,有些人以为好玩、有趣,有些人不明真相,还以为是好话至少不以为是亵语(这种情况是存在的),致使这些秽语流行。有些人成天生活在满是粗话的语言环境中,说粗话就不被当作羞耻之事,反而成了很时髦、很光荣的事情。

   

我看过网络上的一些科普文章,从内容上说,还是不错的,宣传科学,甚至是最先进的科学知识像引力波的探测之类的。总的看,写的还是不错的,但缺点就是污言秽语太多。看得出作者是年轻的知识分子,他们好像不用些亵语就不会讲话了,或者他们以为在文章里用了这些亵词就更加风趣一点似的。其实,这些亵词正好比是叮在食品上的苍蝇,令人恶心。正常的文辞,应当是可以给家里的父母或子女看的。我不相信他们在家里跟父母或子女(如果有的话)讲话也会这样。我相信这与他们长时间在匿名的自媒体上阅读和聊天有关。

   

第二个问题是在正式的场合,不使用正式的语言。有些人平时在网络上随便说话,用不规范的语言习惯了,时不时就会不适当地蹦出几个网络用词

   

一个例子,前几天G20峰会时,央视中午的新闻30分,央视记者在萧山机场直播外国元首到达的消息。当时是老挝国家主席本扬·沃拉吉的飞机到达,央视记者称来了一个“小伙伴”,在解释中屡次称老挝和东盟这些“小伙伴”如何如何。几分钟后,非盟轮值主席乍得总统的专机又来到机场,央视记者称那边又来了一位“小伙伴”。这一口一个“小伙伴”哪里有对于远道而来客人的半丝尊重之意。即使在这位记者的心里并没有轻视这些小国领导人的意思,只是习惯于所谓“卖萌”,那也是极端错误的,这种正式的新闻节目绝不是“卖萌”的场合。在这些节目中说话应当庄重,怎么能够如此轻浮和无理?

   

还有的人,故意在某些场合不适当地用词,完全不顾及自己的身份。例如,我们的大学校长或者教授在庄严的开学或毕业典礼上发表的演说,用一些听上去很时髦而实际上很粗俗的网络用语跟学生套近乎,惹得幼稚的学生差点儿山呼万岁。须知,大学应当是把学生培养成为高雅文明之人的地方,大学校长或教授的演说,应当是用自己演说中深刻思想和文雅高尚的语言去影响学生,师长们的文明举止和语言应当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师长们必须自己有深刻的思想和高雅的举止,然后才能用他们自己的言行表率去影响学生。现在年轻人的低俗和下流,虽然与浮躁和粗俗的社会与家庭环境以及网络有关,实际上也与学校这个环境和教育不当有关,与师长们没有很好地以身作则有关。

   

第三个问题是媒体上有些文章为了所谓“吸引眼球”,为了点击率,故意用些不雅的字词,或者故作新奇,或者正话反说,形成一种不良的文风。

   

还是举一个例子,微信上有这样一篇“文章”(我真想在文章两个字前面加上一个粗俗的词作定语),为了“吸引人”竟然用很无耻的字眼对我们的英雄“正话反说”。

   

为了说明问题,我很不情愿地引用它的几句原话:“这是一个渣男,十足的渣男!!他抛妻弃子28年!他到底有多“渣”? 结婚才6年,他就按耐不住了,抛弃家庭,抛弃如花的妻子,抛弃两个孩子,逃了,留下30岁的妻子独守空房,还得照顾孩子,照顾他的父母。”

   

下面还有很多更恶毒的词语,文章就用一千多字的这样极其恶毒的语言“谴责”了这个所谓的“渣男”,最后才“揭开谜底”,原来它是正话反说,居然是宣传邓稼先先生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隐姓埋名的英雄事迹。

   

中国有一个成语:肆无忌惮。忌惮就是由于畏惧、憎恶而不做某些事情。古人害怕的是上天的惩罚,今天我们仍然要害怕受到自己良心的谴责。像那些恶毒的词汇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加在我们的英雄头上的,正话反说也不行。

   

现在有些人,为了点击率真是肆无忌惮了。看看很多微信文章的题头,往往用一些下流色情的语句或图案或者与正文毫无关系的专门赚人耳目的词语。真像上面所说的,这些人的作品,能够坦然面对他们的父母子女吗?

   

还有些所谓的“名记者”、“著名媒体人”,在他们的自媒体上相互争论时,不惜造谣污蔑、人身攻击,有人连人民法院的判决也全然不顾,继续骂架。

   

可以这样说,如今有话不好好说已经成了一种公害,严重地妨碍了我们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更应当注意的是,这种公害已经并且正在继续毒害着青年甚至少年,而青少年养成的习惯,往往影响终身。因此,如果对于这种公害不加重视,不作清理,若干年之后,我国的语言环境将更加恶劣。

    

社会环境影响人们的语言,反过来,语言也会对社会环境和人们的心灵产生反作用。在一个满是污言秽语的社会环境中,很难想象人们会道德高尚,行为举止文明。相反,文雅、高洁的语言环境,也会对人们的行为举止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们的社会真要现代化,真要成为高尚文明的社会,我们的语言环境也必须要有大的长进才是。



——————————————————————————————

作者:冯大诚(科学网博客)

链接: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001767.html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