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原创138

发布时间:2016-11-30

“生机勃勃、充满变化的新世界,总是不容易理解和把握。”正因如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许多的犹豫迟疑或冷嘲热讽。然而,无数“创客”已经坚决地背上了行囊、迈出了步伐。他们选择了“在路上”而且是风雨兼程、前仆后继,完全不去理会“九死一生”的“警世恒言”。


对“创客”们来说,创业是一种充满未知和风险的奇幻旅程。未知的魅力和创造的快感,就像质量巨大的“黑洞”一样,吸引着很多年轻的梦想围绕着它旋转。他们有的刚从海外回国任教,有的还在大学里读书。他们都受过高等教育,怀抱知识和创意,然后满怀热情、如痴如醉地在“车库”里憧憬“有一天长成参天大树”。


美国“硅谷”的奇迹已经证明这种看似“稚嫩”的梦想其实并非天方夜谭。在信息化已经如此深入的时代,“硅谷”的模式正在“地球村”里衍生出更多、更新的版本。即便有人郑重地提醒:“别忘了,连美国东部都没能学成硅谷!”但依然有许多“硅谷”之外的“创客”在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传奇。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中国的几代创业者“投石问路”,用他们的光荣与梦想、成功与失败,为今天的朝气蓬勃的“创客”们留下了行动的坐标,也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许多年前的创业者们会感叹:我们缺乏创业的制度支撑、文化基因、金融体制、市场环境……现在,该有的都有了!今天的中国,“硅谷”已经不再是一个令人仰望的“创客天堂”。


(一)


走进电子科技大学的创新创业中心,或是来到其清水河校区西北方约9公里处的郫县“菁蓉小镇”,从一个个“工作室”的名称或五颜六色的公司Logo,都可以感受到“创客”的智慧和激情。一届又一届青年学子即是一波又一波的“创客”,他们在“互联网+”的时代浪潮里,凭靠“一个房间+几台电脑+几张桌子+几个员工”的简单条件,追逐着他们的恢弘梦想。


“面聊”的创始人、电子科技大学在读博士生马天琛在分享创业故事时多次提到一个细节:当初和公司的小伙伴一起擦地板的时候,他就笃信公司未来一定会在“新三板”上市。果然,没过多久,他们缔造的“泰聚泰”(成都泰聚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成了在“新三板”上市的全国首家在校大学生创业公司。


“中国版的Facebook”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案,它只是一个良好的开始。据报道,“菁蓉小镇”已引进孵化器30家、创新创业项目1098个,聚集创新创业人才万余人。一个低成本、全要素、便利化、开放式的创新创业“菁蓉小镇”已成为创业者的乐园。2016年5月,国务院确定了首批28个“双创”基地,其中有17个“区域示范基地”,“菁蓉小镇”所在的四川郫县是这17个“区域示范基地”中唯一的一个县。


2016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2016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名单”,电子科技大学从全国130所申报高校中脱颖而出,成为首批“全国高校创新创业50强”。这是电子科技大学“一校一带”行动计划的一个真实写照,也是今日中国“创新驱动”战略深入推进的一个缩影。


放眼全国,电子科技大学只是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众多高校之一,2017年将达到120万平米的“菁蓉小镇”也只是中国诸多“创客乐园”中的一个。如果再深究“创客”背后的动力,我们就会发现,“创客乐园”背后既有政府的引导,还有企业的支持、风投的催化、市场的召唤、社会的参与以及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协调支撑……


(二)


身处在这个时代的“创客”真的是十分幸运的。他们不会遇到“中关村”里的第一代创业者所面临的焦虑与紧张,也不必像工业时代的创业者那样“劳师动众”。在信息化时代,新一代“创客”的资本关系、技术路线和公司结构,已经和他们的前辈们完全不同。尽管他们一但创业就要付出艰辛和努力,但他们可以轻装上阵,看起来行云流水、十分写意。


从“微机”到“互联网”再到“移动互联网”,一次又一次的信息产业扩张和普及,都在深刻地改变着整个行业的生态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今,“互联网+”正在孕育着新的空间,它为无数传统行业的信息化转身提供了可能,也为无数“创客”的羽化提供了精彩的舞台。但问题是,我们做好了迎接它的心理准备了吗?


实际上,要从观念层面很好地适应新时代的逻辑并消除各种顾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许多传统的明星企业就是因为在技术革新的时代缺乏敏锐的洞察而饮恨退场。许多曾经尝试过“校办企业”但并未成功的高校,或许也在许多人心里留下了失败的阴影。这些不愉快的案例,或许都将成为怀疑者怀疑的理由。但这些显然不是对这个创业时代的准确判断。


实际上,在任何一个时代,创业者都无法准确地预知未来的结局,也没有一个成功者敢断言自己已经“高枕无忧”,或可轻松地宣称自己的公司会成为“百年老店”。然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候,有的人却能够抓住机遇,抢占高地、勇立潮头;有的人也能够把挑战转化为机遇,羽化飞升、转型升级。这或许并非“纯属偶然”。


马克思曾说:“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其实,创新创业亦然!人生的道路有千条万条,在创新创业的“春天”,每个人都有权选择不做“创客”,但一旦选择做了“创客”,就要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三)


然而,创新创业并非凭借一腔热血就可以贸然行动,当然也不能关起门来造车,或披着黑夜懵头赶路。如果在前行的路上,已经有了“先锋”的足迹,这何尝不是对后来者的借鉴和帮助呢?因此,本书不吝浅陋,收录、分享了三十多个大学生“创业故事”,皆取自《电子科大报》对电子科大学子创新创业的点滴记录或片段回放,以期与更多的“同行者”交流分享。


电子科大学子的创新创业,当然深刻地打着“电子信息”的学科烙印,它的初衷就是“发挥学科特色,聚焦科技创业”。但电子信息并不专属于电子信息产业——在信息化不断向各行各业快速渗透的时候,电子信息属于整个世界。


因此,电子科大敏锐地把握住了这种技术革新和社会变迁的趋势,从战略高度确定了学校从“电子行业”走向“行业电子”的发展方向,并于2015年提出并大力推动“一校一带”行动计划,与成都高新区管委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打造电子科技大学(“一校”)与成都高新区高校成果转化产业带(“一带”)融合发展的创新创业示范区。


如果反过来看,对其他行业而言,这又何尝不是传统行业“信息化”的另一种表达呢?不同的学科在“信息化”的进程中神奇地交叉汇聚了,以之为依托的创新创业也自然而然地消弭了行业之间的传统边界。


于是,电子科大学子的创业故事,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电子科大之外的“创客”们非常值得一读的丰富案例。透过“电子信息”的“个性”,寻找“信息社会”的“共性”,无论我们所属哪一个学科、哪一个行业,多一点交叉、多一点了解,终将为“创客”们带来更多的启迪。


(四)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0年至今,电子科技大学已经扶持产生了400余个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近2000余个自主研发项目、孵化了75个创业团队注册成立公司。在2015年,全校学生创业团队融资金额突破1亿元,成功孵化多个融资超千万元和产值超千万元的学生创业团队。相对而言,本书收录的创业团队,仅仅是电子科大创业团队的“冰山一角”。


但通过对这些创业经历的解读,我们也足以“尝一脔而知一镬之味”了。在本书收录的故事中,“创客”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创业团队如何把电子信息与农业、商业、工业、电力、建筑、医疗、安全、教育、家居、餐饮、交友等各种行业相结合的具体的、有趣的尝试,真实地感受到“行业电子”的博大与精彩,由此也可以举一反三,回看自己所处的学科专业与其他领域交叉的可能路径。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三两个“成电合伙人”如何因为一个“只是感觉有点好玩”的“Idea”或一个熬了许多天做出来的小作业(或小项目)而走到一起,组建了一个起初比较松散的团队,拟定了一个不太成熟的商业计划,得到了学校和老师的支持鼓励,并逐步承接越来越多的业务,最后注册成立自己的公司,并得到天使投资的慧眼眷顾,乃至在“新三板”成功上市……在他们成长的各个阶段,“创客”们或许可以发现另一个自己。


这是因为,他们都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案例,是大多数大学生“创客”的同龄人,他们身上存在着大学生“创客”共有的特质,也几乎面对着大学生“创客”共有的不足,因此,他们的理念、想法,他们的苦恼、纠结,他们的兴奋和成就,才会让年轻的读者倍感亲切,因为他们的故事就是大家共有的故事。他们所经历的曲折、解决的困难,他们抓住机遇的敏锐、拓展的业务方法、寻求的资源渠道,或许也与其他大学生“创客”们有着七八分的相似。这就使本书所讲的故事,比其他“高大上”的创业案例有了更多的参考价值。


从另一个角度看,即便他们是大学生创业者,他们也并没有退缩在“阳光温室”的庇护中,他们也要面对生存发展的命题、市场规律的约束、商业环境影响、行业竞争的刺激以及投资/回报的压力。常言说,“商场如战场”,在创业的路上,他们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平等的经济主体,各自面临着各自的考验。因此,对于这些今天依然屹立的“创客”们,我们除了由衷地报以热烈的掌声,或许还应该好好检视一下他们之所以屹立的原因。而这个检视的任务,莫过于交给读者自己见仁见智了!


我们不希望本书能够成为创新的“宝典”,也不要成为创业的“鸡汤”,而是成为“投石问路”的一颗石子,能在“创客”的心灵里激荡起动人的涟漪。创新创业是这个时代最为强劲的呼唤,也是这个时代最为靓丽的风景。信息社会未来的模样,还有赖于信息产业在今天的渗透和延展;而信息产业的渗透和延展,恰好需要无数富有创新精神的“创客”一路同行。我们希望更多的“创客”与电子科大的“小伙伴们”携手并进,也希望更多的“创客”们准确把握时代的旋律并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

作者:王晓刚(科学网博客)

链接: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84242-1001255.html



X